共20小题,约10190字。
安徽省黄山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郑士有
每到年关,都会看到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感叹。
毋庸置疑,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确实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场景在广大城镇乃至部分农村地区已渐行渐远。
其中,有些是因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引起的自然变化,属于年俗的正常演变。如春节食品,原来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的,做好之后隔壁邻居、亲戚朋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现在一方面人们无暇制作,另一方面商店都有销售,于是自家制作春节食品的习俗也就淡化了,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消亡。
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以往一度禁止在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把春节期间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禁绝了。再如禁放鞭炮,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外在形式可以增添热闹气氛,内在心理方面则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如今“一禁了之”弱化了春节的氛围。其实我们应该花大力气改进鞭炮的制作工艺,使其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现有的技术能力完全能够做到。
“年味淡了”,言下之意就是以往“年味浓”。但这只是部分城市人的感受,在广大农村地区,过年气氛依然是浓浓的,这从繁忙春运就可以看出,每到春节,数以亿计的中国人都朝向一个目标——家(老家)——汇聚,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
产生“年味淡了”的感叹,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民俗的误解。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是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民俗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年俗也是如此。试想宋代的过年和唐代的过年会一样吗,清代过年会跟明代过年一样吗?
例如,春节期间亲戚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走亲戚)是重要的习俗活动,它对于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起到重要作用。拜年习俗源自何时已难以考证,但至少到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便有用名帖相互投贺的习俗。当时的贺年片,用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明代,投寄贺年片风俗盛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普通百姓拜年没有士大夫那么讲究,只要有一定的礼物就行。通常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同辈之间拜年。客人登门拜年,先拜尊长,如厅堂上挂有主人祖先的画像,也需叩拜。拜毕,主人端出花生、瓜子、糖果之类的果盘待客,再请客人吃具有春节特色的民俗茶点。小孩随往拜年,主人还要给小孩“压岁钱”。也就是说传统的拜年都是登门的。
现在春节期间,我们仍可看到全家老幼、提着大包小包拜年的人群。但同时,各种新兴拜年方式不断出现,电话普及后有了电话拜年,手机普及后有了短信拜年,现在的年轻人更热衷于微信拜年、发手机红包,这些在30年前都不可想象。同样,以往除夕夜“守岁”,全家老少围坐包饺子、吃零食、聊天,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有了春节联欢晚会后,看春晚已成了新的年俗。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今天的过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无所谓年味淡了的问题。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今天虽然已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为了农事而酬神、祈神的目的已经淡化,但春节所具有的巩固亲情、联络感情的功能仍具有重大意义。虽然其仪式活动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应有充分自信,相信民众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年俗”的更新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摘自2016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传统年俗逐渐弱化甚至消失的担忧,以及对民俗的误解,导致了人们“发出年味淡了”“越来越没年味”的感叹。
B.传统年俗的部分仪式活动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春节期间祭祀天地,祖先,表达慎终追远,感恩情怀的信仰内容,都被禁绝了。
C.每到春节,老家是数以万计的中国人魂牵梦绕的所在,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人们前行的步伐。繁忙的春运证明,广大农村依然有浓浓的年味。
D.年味淡了是个伪命题,民俗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发展、技术进步、观念改变不断变化发展。民俗亦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传承了两千多年,已沉淀在每位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春节的味道绝不会变淡,反而只会越来越浓。
B.原来不少年货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做,邻居、亲朋互相赠送品尝,其乐融融,而今以购买取而代制作,自制食品的年俗就淡化了。
C.鞭炮在春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增添热闹气氛,又表达了民众在新旧交替之际驱邪除祟、祈福求吉祥的愿望,不可或缺。
D.拜年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习俗,可以强化亲情,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方式自然会逐渐多样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大农村地区过年的气氛比城市浓烈,体现出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因素在习俗传承中的必然影响。
B.年俗会不断更新,但不会消亡,因为民众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而年俗本身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C.统治阶级和士大夫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相较只有大包小包就行的老百姓,可谓雅俗分明。
D.年味会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比如宋代的过年和唐代必有差别,未来过年会怎样?由将来说了算。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7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