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面对面语文(湖南)重难题型补充题、各类阅读训练题(5份打包)
- 资源简介:
2017中考面对面语文(湖南)重难题型补充题:各类阅读(word版含答案解析)
重难题型补充题—议论文阅读.docx
重难题型补充题—记叙文阅读.docx
重难题型补充题—课外古诗词曲鉴赏.docx
重难题型补充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docx
重难题型补充题—说明文阅读.doc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6分)
背心
①父亲去世的第一个清明节,我带着一封藏族两兄妹写给我父亲的信回家为父祭坟。
②我和这兄妹俩的相识,要追溯到1988年寒冬。当时,我随汽车团的车队到藏北巴青县执行救灾任务。那天,在茫茫雪野的一个崖头下,我们看到路边的堮坎上撑着一顶被雪挤压得扭扭歪歪的帐篷,里面空空荡荡,无水无食无衣被,锅灶和地铺上落了一层冰霜冷雪。一只藏狗蜷缩在灶膛里不肯起来。离帐篷不远处的雪地上站着两个藏族小孩,伸着冻肿的双手行乞,怯生生地望着我们,眼睛仿佛已经生锈。他们倒是都穿着藏袍,只是那藏袍太破旧,不保暖,冻得他们浑身哆嗦着。我和副连长把孩子领进帐篷,想了解一些情况。没想到四面漏风的帐篷里比外面还冷,我们又站在了风雪之中。
③跟随我们的翻译通过和孩子交谈,才知道这是兄妹俩,男孩叫顿珠,12岁,妹妹央金小他一岁。他们是游牧之家,过着“早别冰水河,夜宿雪山下”的生活。这次暴风雪卷走了他们家的上百头牛羊,阿爸阿妈追赶牛羊至今未归。眼下这兄妹俩手里只剩下拳头大的一块糌粑了,那上面还带着阿爸阿妈的体温。他们虽然饿得饥肠辘辘,却舍不得吃一口,因为有阿爸阿妈的气息在身边!
④我们当即送了两件棉大衣给顿珠和央金,还将我们已经散发得所剩不多的食品尽量地匀出一些给他们。原本我们想带他们到县城去,谁料男孩死活不肯,他说阿爸阿妈说好让他们在家等候,如果他们一走阿爸阿妈会急得发疯的。我实在心疼冻得蔫头耷脑的女孩央金,就把自己身上的红色毛背心脱下给她穿上。我通过翻译告诉央金:这件毛衣是我父亲头年来部队看望我时从家乡小镇上顺手买来给我的。老人家知道我经常跑青藏高原,嘱咐我上雪山时一定要穿上它。顿珠兄妹听了翻译的一番话,久久地望着我,眼里饱含泪花。临走时兄妹俩要我留下姓名和地址,我只是顺口说了一句我是那曲兵站的,就挥手追赶部队去了。
⑤离开顿珠家的第三天傍晚,当顿珠的阿妈急匆匆地在寒风冷雪里赶回家时,儿子和女儿已经无踪无影,冷冷的帐篷里只剩下了冻得僵硬的藏狗。积雪掩埋了地灶。阿妈急得快要疯了,她扯破嗓子用嘶哑的声音呼唤着两个孩子的名字,这两个名字是长在她心头上的肉啊!要不是一位留守牧村的盲人老阿爷告诉她孩子被一辆军车送到县城去了,阿妈真的会发疯的。
⑥两个小时后,阿妈骑着牦牛赶到县城,在解放军“军车医院”看到了正在输液的女儿。她很快知道了一切。女儿患感冒发烧,多亏金珠玛米的车队把她及时送到县上。在这个虽然简陋却荡漾着暖意的“军车医院”里,母女俩有了以下这番对话:
⑦“阿妈,看把你急的,鼻尖上都出了汗珠!我好着呢,心里热乎乎的一点也不冷!”央金说着就敞开胸怀,让阿妈看裹在她藏袍里的毛背心。阿妈惊喜得尖叫一声:
⑧“哎!孩子,你从哪里弄这么个让阿妈眼前发亮的藏服,你都成漂亮的文成公主了!”
⑨“阿妈,这不是藏服,是金珠玛米叔叔送给我的背心!背心,你知道吗,保护心脏不挨冻的衣裳才叫背心!”
⑩央金把一切都告诉了阿妈。阿妈非要让女儿脱下毛背心,她也要穿一穿,沾一沾金珠玛米的仙气。她幸福得眉儿眼儿都溢满色彩,说:咱家有了这件背心,帐篷里一百年都不用取暖的火炉了!
○11阿妈和央金的这些故事特别是她们在“军车医院”关于背心的对话,当然是后来那曲兵站的同志给我转述的。
○12我为父亲祭坟。他老人家虽然没有来得及看到这两个藏族孩子写给他的信,没有听到他们对他买到的背心独特而温暖的解释,但我相信他在天之灵一定能感受到西藏大地今日暖融融的阳光。
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第○11段中“这些故事”指“我”离开顿珠家以后,顿珠的阿妈寻找顿珠和央金,以及围绕背心展开的一番淳朴感人的对话和他们对背心的喜爱、 珍惜。
B.“心里热乎乎的一点也不冷”和“保护心脏不挨冻的衣裳才叫背心”写背心不仅给央金带来了身体的温暖同时也带来了心灵的温暖。
C.文章的主体是写“我”的见闻,因此,文中的叙事线索是“我”。
D.文章通过记述“我”把父亲为自己买的背心送给正在雪地中乞讨的央金的故事,从中看到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灵魂,看到了人性的美在旋转升腾。
2.文章第②~④段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3分)
3.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4.赏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离帐篷不远处的雪地上站着两个藏族小孩,伸着冻肿的双手行乞,怯生生地望着我们,眼睛仿佛已经生锈。
5.选文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请简要写出两点。(4分)
1.(2分)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理解的能力。文章的叙事线索是“背心”。
2.(3分)写“我”和顿珠、央金兄妹俩认识、交流以及赠送背心的过程。
【解析】做此类题可使用要素归纳法,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提取出来,按照韩愈表达习惯表述出来即可。定位到文章第②~④段可概括出:“我”和顿珠、央金兄妹俩认识、交流以及赠送背心的过程。
3.(4分)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同时与题目呼应。内容上: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写出了对“背心”独特而温暖的解释,同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掌握文章的内容,回答此题一定要分两步,首先从选文的结构角度来赏析,照应开头,同时与题目呼应;第二步,从选文内容的角度来赏析,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写出了对“背心”独特而温暖的解释,同时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4.(3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顿珠和央金兄妹俩在寒冷的雪地里乞讨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这个要求,如句子中的“伸着冻肿的双手行乞”是行为动作的描写,而“怯生生地望着我们,眼睛仿佛已经生锈”是神态描写;对其作用的分析要结合表现人物心情的角度分析。
5.(4分)(1)选文记叙了作者把父亲为自己买的背心送给正在雪地中乞讨的央金的故事,可以看出作者富有爱心,并且做好事不留名,这是当今社会非常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2)央金和央金母亲的对话可以看出央金和母亲淳朴率真,对于帮助自己的人心怀真挚的感恩之心。这一切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19分)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贾逵年五岁,明惠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②,而归居焉,亦以贞明③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
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④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⑤,或题于扉屏,且⑥诵且记,期年,经文通遍。
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⑧也。”
(节选自《拾遗记•贾逵勤学》)
【注释】①明惠:聪明智慧。②无嗣:没有孩子。嗣,子孙后代。③贞明:能守节和聪敏。④《三坟》《五典》:泛指古书。《三坟》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⑤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⑥且:一边。⑦振古无伦:亘古以来无与伦比的。⑧舌耕:以舌代耕,旧时指靠教书为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姊韩瑶之妇其真不知马也
B.亦以贞明见称不以物喜
C.未尝有教者入门吾妻之美我者
D.舍于门侧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
3.纵观全文,说说贾逵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2分)
1.(2分)B【解析】A项中两个“其”分别为:代词,“他的”/表推测,大概。B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作“因为”。C项中两个“者”分别为:“……的人”/表判断,不译。D项中两个“于”分别为:介词,译作“在”/介词,译作“到”。故选B项。
2.(2分)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
3.(2分)一方面因为贾逵天资聪明,记忆力强,勤奋好学;另一方面受了姐姐和邻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分析贾逵学有所成的原因,一是内因,就是他自身的原因;一是外因,就是环境的原因。
【参考译文】贾逵五岁的时候,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能守节和聪敏被人称赞。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早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
贾逵到十岁时,就能自己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且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回答说:“回忆过去姐姐抱着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地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有时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
在他住家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他是亘古以来无与伦比的。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就一一亲口教授他们经书的文字。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都装满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问题。(6分)
张齐贤明察
宋张齐贤,尝为江南转运使①。一日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件,齐贤于帘下熟视而不问。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8分)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①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②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③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④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是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陷石。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⑤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⑥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人民日报》2016年06月16日)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第③段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3分)
1.(2分)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前行,人生才能完整丰富,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2.(3分)举例论证。举“压力面前有畏难情绪的人”畏葸不前及“草莓族”经不起磨炼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人生需要在苦难中磨炼”的道理,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更有说服力。
3.(3分)示例:俗话说,逆境出人才,“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雾气弥漫”的逆境,不要畏惧,要勇往直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要把苦难转变成一种锻炼自己的法宝,在逆境中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强者。(意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题。(9分)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持。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