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学案4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四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12/7 21:56:06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4800字。
《长亭送别》
 二中   徐妤
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 体会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三. 教学重、难点:
(一)学法指导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作者以华美精粹的笔调,运用比喻、夸张、衬托、对仗、排比、叠词等多种修辞手法,将生动的民间口语和古诗词的语句融为一体,既写景又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由于封建势力破坏男女自由爱情而造成的离愁别恨。
由于元杂剧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加上作者信手拈来的古诗词语句,给本曲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因而学习本曲的难点之一是字词的疏通和文意的理解,预习中应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以至于在吟诵中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愁不自持的内心怨苦。为了加深加浓这种痛苦悲伤,作者借景抒情,以情驭景,烘托渲染。阅读中应注重揣摩(端正好)、(脱布衫)、(一煞)等曲子情景交融的特点。另外,曲词富于文采,曲雅秾丽,非常适合于表现相国千金的心理,阅读时可与《窦娥冤》比较,体味元杂剧的两种语言风格。

(二)重点与难点
1. 关于《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艺术成就很高的名作。贾仲明《凌波仙》吊词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剧本通过张君瑞与崔莺莺自由恋爱几经磨难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门阀婚姻制度,歌颂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民主理想。
作品的艺术成就相当突出。首先,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其次,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五折、六折的通例,变为五本二十一折,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形式,一折戏并不一定由一个主角一唱到底;第三,结构严谨,矛盾集中,剧本围绕两条线索(崔、张、红对老夫人的矛盾斗争和崔、张、红三人之间的误会冲突)展开故事情节;第四,文辞优美,诗意浓郁,作者善于将古代诗词中的佳句与口语结合起来,把生活的语言点化成文学的语言;第五,心理刻画比重大,也最成功,尤其是《哭宴》(课文改为《长亭送别》)一折中对崔、张两人的心理刻画。
2.《西厢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莺莺出身于官宦家庭,却有着反叛精神。她性格善良,知书达理。她既有外在的凝重,深沉含蓄,又有内在的热情,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剧本揭示了她青春的觉醒,对爱情的追求。以及走上叛逆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特别是细致地描写了她作为贵族少女为追求爱情和恪守封建礼教的思想斗争。
男主人公张生虽也出身于贵族家庭,但由于父母早逝,没有那么严格的家庭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