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30字)
《渐》教学设计
郁文中学 韦时英
教学内容:广东版第二册第三单元第11课《渐》
教材分析:
《渐》是丰子恺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观点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含蓄。它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告诫世人要珍惜时间,把握渐变,坚持做一个明达、谦让、平和的人,呼吁社会的谦让与和平。文章不仅从哲理深思方面给学生以启迪,更从处世做学问方面给学生以点睛。因此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在写法上铺得开,挖得深,横向铺陈,联想丰富,纵向挖掘,深刻厚实。结构上看似笔随兴致,仔细分析,却可见处处关联。文章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的不知不觉的渐变;文章中所举的事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变化而真正发生渐变的“人”本身。
文章在内容上虽然是以日常生活中事物——“渐变”为写作对象,但作者的感情、寄寓的哲理较隐晦,学生较难理解,而作者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到即止,并不赘言,加之举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例,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先讲述一个与渐有关有趣实验,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渐变事例:小孩—老人,“纨绔子弟”—“偷儿”,季节转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现象,让学生对渐先有感性认识。但由于本课哲理性蕴涵较深,学生可能无法顺利的挖掘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理解作者所赞扬的“大人格”,“大人生”。由这些事例的寓意归纳出文章的写作目的。另外新课标语文强调学有所悟,但更注重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自我。因此在教学最后我巧设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把所学到的,所悟到的,所收获到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三、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与“渐”有关有趣实验导入。
二、 推进新课: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渐变事例:小孩—老人,“纨绔子弟”—“偷儿”,季节转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现象,让学生对“渐”先有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