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常识 <br>
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br>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br>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br>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br>
岁时习俗 <br>
<br>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的形成内容,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的神明和杂神崇拜以及传统的岁序节俗。因此,常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有所差异。下面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俗略述如下。<br>
1.兴宁宋声镇茂兴村重要节日:<br>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本地过年从老历年二十五开始到新年正月十六结束。<br>
入年嫁:年二十五称“入年嫁”。从此人们开始象打扮新娘出嫁一样打扮过年。人们开始购买年货、宰猪、蒸甜米反等。村中小孩开始敲锣打鼓。屋旁属於自己的竹木要贴上红纸,以示喜庆。要到自己家祖的坟地上烧香卦纸纪念。挂纸一般是红纸,但也有挂“旺子纸”的。“旺子纸”是由草纸滴上鸡血而成,因鸡血在当地称“鸡旺子”故称为“旺子纸”,表示保佑子孙财丁兴旺。挂纸必须在年二十七前完成,传说阴间最後一次墟日是年二十七,过了这一天,有钱也买不到东西了。这可能与本地水口墟逢一、四、七墟期有关,而年二十七便是一年中最後一个墟日。<br>
除夕下午,家家户户大门上贴好红对联,小门要贴“利是钱”。家长切开甜板,扮一副“牲仪”鸡,包括鸡旺子及内脏以示尊敬神明,未被凡人尝过的任何东西,一条鱼、一块甜米反、一刀猪肉、三只豆腐及一些煎堆、果品等。先到祖公祠堂谢祖公。然後将同一副牲仪拿回家中敬谢龙神伯公。等一切就绪,用石香符、柚叶煮水洗澡。入年嫁後,孩子们会争先恐後地到小溪石壁上找石香符。石香符要连根拔,根越大越好。据说根越大,来年家中饲养的鸡鸭会越肥大。洗澡时,男的先洗、女的後洗。<br>
人们通常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相信语言这种符号,与它代表的真实内容之<br>
间存在着某种同一的效应关系。因此在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包括了从语言上<br>
的不提及。<br>
<br>
语言禁忌(二)<br>
<br>
亵渎词语禁忌<br>
<br>
● 任 骋<br>
<br>
(下) <br>
<br>
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据说是与“武松”的传说有关。武松排<br>
行老二,长得高大魁梧,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称为“打虎英雄”;<br>
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但光是这些还不足以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br>
。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一点上。人们忌称“大哥”实<br>
际上是怕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这种人,民间又称做“<br>
王八”、“乌龟”。龟,在唐宋以前是与龙、凤、鲮合称为“四灵”的神物,人多<br>
视为祥瑞,并不见有什么忌讳。以龟命名的人也不少,如李龟年、陆龟蒙等等。元<br>
代以後,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纵<br>
牝者与蛇交之故。现在这种忌讳仍然流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br>
勃然大怒。民间忌言“醋”,称“醋”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所牵连。因为俗<br>
常是把情场上爱妒忌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br>
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br>
嫁女忌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br>
说“有了”、“添喜”等等。<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