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训练 打包4份)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练习.do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do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doc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ppt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导入新课】
导入课文:
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讲的就是这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也是苏轼的表兄弟,姓文名同字与可。
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无独有偶,据说我国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也曾在室内置一器,养虾其中,时时观其姿,体其态,以致齐老先生笔下之虾,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两则故事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最终才能创作出完整而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苏轼自己不擅作画,但文章却从“胸有成竹”中精辟的展示了从观察到构思,从学习到实践,再到表达这一艺术创作的主要环节和基本过程。其实,文章并非仅仅在告诉人们该如何去作画,“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这里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新授课阶段
一、知人论世: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问题一:知人论世: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 闻名于世,是当时 画派的代表人物。 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 ,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问题二: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的音
与可以书遗余( ) 近语士大夫( ) 萃( ) 寒梢( )
笔砚( ) 斤斧何曾赦箨龙( ) 喷饭( )
畴昔( )
问题三: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重点词语解释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投诸地而骂
3.以为口实 4.而读书者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