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作文:材料“到哪里去”作文解读及写作素材
- 资源简介:
约9020字。
2016新作文:材料“到哪里去”作文解读及写作素材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点的地方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能拿到文凭的地方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美国去,到英国去,到一切说外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以后,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以后,到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到哪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个年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同年代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上述材料不同年代人们的回答中你能看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从材料的局部入手:1、到需要的地方去(经济落后、条件艰苦、需要人才、风口浪尖等)建功立业。2、到安逸的地方去(舒适、按部就班、没有风险),消磨意志,碌碌无为。3、到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去(依据自身性格特点特长等)。4、到现在能够去的地方去(扎扎实实,脚踏实地)5、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从材料整体入手:关于“变化”的思考:“到哪里去”,时代在变,人在变,去的地方在变,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进步还是退步?
素材集锦:
引导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青春梦想
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组织西部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服务锻炼,这是中央培养大学毕业生骨干的重要决策。2005年胡锦涛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利于开辟高校毕业生健康成长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组织实施西部支教扶贫工作,是团工作的创新之举,是推动教育公共服务和教育资源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年轻人的有效途径,很有必要,富有成效,要长抓不懈、抓实抓好”。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西部计划,引导有志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青春梦想,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第一,鼓励有志青年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追求。理想信念决定人生的方向和成就。青少年树立什么样的理想追求,不仅关系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现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样,对青年人的政治追求影响很大。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当前教育和引导青年的紧迫任务。“先格物致知,后知行合一”。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既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锻炼。吴登云扎根帕米尔高原40多年,黄晖追随他的足迹,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乌恰县治病救人。张莉娟主动到云南小凉山地区宁蒗县支教,一干就是10年。15年来,一批又一批复旦学子到宁夏西吉县接力扶贫支教,山村学校成为复旦的“第七教学楼”。在他们身上,都体现着一种信仰、一种坚守。2012年,李克强同志对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作出指示:一批批有知识、肯担当、能奉献的青年志愿者奔赴中西部贫困地区支教,不仅传授知识,为那里的孩子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照亮了他们的希望和梦想,而且自己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历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