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
- 资源简介:
约60760字。
《三字经》详解
来源:转载 日期:2015-04-01 11:11:00
第一讲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王应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的时候,编写了一本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大家手笔写出的这本三字歌诀当然是非同凡响。
我们手里用的这个本子,是清朝王相(王晋升)的训诂本,王晋升是康熙年间的学者,他训诂的是王应麟的原本。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所以王晋升的训诂本也只解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最著名的是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近人将民国的历史补充进来,现代大陆版的《三字经》连邓小平也拉进来了。但中国的古代史就是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稿也不过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不能再没完没了地补充了。
纵观古今,能与《三字经》媲美的只有《千字文》,二者配合起来,真是珠联璧合,互相辉映。《千字文》短,只有一千个字;《三字经》长,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千字文》囿于有限之文字,文思不得舒展。《三字经》就没有这个局限,所以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史全部概括进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幼年把它背下来,将终生受用。我们现在要数一数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有多少年的历史,恐怕一下子说不出来。要是会背《三字经》,就能脱口而出,而且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全部浓缩在内,这对成长时期的小孩子是多么重要啊!我们现代人,将《三字经》从头到尾读一遍的已经不是很多,更何况能背诵、能解经义呢?
在2004年大陆召开的一次关于小学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小学国文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在浪费时间、误人子弟。现代小学六年毕业,识字标准是2450个汉字,小学六年、托儿所一年、幼稚园一年,八年学2450个汉字,每年365天,八年平均每天学0.84个汉字,还不到一个。我们再看传统教育,《千字文》是1000个汉字,《三字经》是1145个字,《百家姓》568字,加起来有2700多个汉字,去掉重复字,绝不会少于2450字。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而且传统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文。如果我们真的对子孙负责,不再自误误人,就应该认真地检讨一下,传统教育是否就真的一无是处,我看怕是要重新下结论了,更何况章太炎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三字经》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教育二字是贯穿整部《三字经》的主线。
我们的传统教育与现代通行的西式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传统教育有四项内容,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师教(学校教育)、进修(社会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人的一生必须四种教育都接受,做人才能够圆满。现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学校教育一种了,顶多再加上一个社会教育,二者还都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这种教育属于交易行为的一部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即使做事有成也是侥幸,不能保持长久。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文”,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