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ppt2
- 资源简介:
共20张,教案约3000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2、能力目标
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在现代社会人生中的启示意义,从中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体会其带给人生的启示。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各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二、复习旧知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文化背景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三、文本感知:品愚人故事,悟智慧人生
(一)小组合作探究
1、 六则寓言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 组内探究每则寓言的寓意
(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