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3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教案 / 九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4/1/3 6:34:3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6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00个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教学重点: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欣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与常规的写景角度进行比较,从而看出本文写景角度的独特,并由“望”导入“听”,显得自然贴切。)

  一、整体感知: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找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 泉声特点 产生的联想
  第一次 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 进山后
  第三次 补山亭
  第四次 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想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