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52字。
背诵、默写名篇妙句
南京江宁丹阳中学 孙振坤
知识要点萃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节的知识点则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对规定篇(段)的背诵或默写能力。
背诵要求完整无误,默写要求无错漏字、词、句。中考语文试题中关于背诵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默写,其常见题型有三种:一是直接默写,试题提供上句或下句,由应试者填写需默写的部分;二是理解性默写,试题提供有关的情境或提示课文相关内容,由考生填写需默写的内容;三是客观题,试题提供若干项课文中的文句,在选项中设置干扰因素,让考生根据要求选择。另外还有排序题、改错题、配伍题等。无论解答哪一种题型,最重要的前提是背得熟、记得牢。
要背得熟、记得牢应注意背记的方法,常见的快速背诵的方法有:1.理解背诵法:理解的东西容易记并记得更牢。2.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习途,并有一定的联系。3.以形象记忆为核心的背诵方法:以形象记忆为核心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表象为内容的记忆,基本特点是记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不是本质,运用形象记忆的关键是想像、联想。4.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试图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以增强背诵的效果。5.限时背诵法。6.写读结合法等。
典型例题精讲
例1 (四川省,2002年)下列文字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
B.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C.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此题以判断选择的形式考查背诵默写的准确性。解答此类题时,一靠对原文的熟读背诵,二靠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三要凭借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如此题,A项中“殆”和“罔”字的位置颠倒,只有明确“殆”之意为“疑惑”、“罔”之意为“迷惑”,并结合语境才能不记错,不写错两者的顺序(“不思则罔”、“不学则殆”);B项中“一鼓作气”后面的两句,应承前省略“鼓”字,使朗读和表意更为紧凑,严密(“再而衰,三而竭”);D项中紧扣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释理,应为“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题中正好将两者位置颠倒,且标点与原文也不完全一致。故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
例2 (江西南昌,2001年)按要求默写。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2)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__。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4)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__________________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__________________,此乐何极!
(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_______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________也。
(8)你课内学过,或者课外还读过一些描写春天的古代诗词,请写出你喜欢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可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的诗说明北方地区八月份就草木凋零,大雪纷飞了……
此题是近年来考查名句默写的热门题。不仅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背诵默写的准确性,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识记水平。如(1)~(7)题,属一般性识记考查,熟读有关篇目便不难解答。而第(8)题则不然,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将记忆中的积累分类才能解答。第(9)题除熟悉诗歌内容外,还要准确理解题意,抓住关键词“物候因地而异”,紧扣题干中所描绘的“草木凋零,大雪纷飞”之景解答。
本题答案为:(1)学而不思则罔 (2)关山度若飞 (3)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4)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5)雪上空留马行处 (6)渔歌互答 (?)兴隆 倾颓 (8)略(课内课外均可,只要是写春的即可) (9)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