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石钟山记》说课稿<br>
<br>
万市中学语文组 徐勇迪<br>
一、教材、学情分析<br>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br>
传统名篇《石钟山记》在教材安排上属于学习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序列宋散文单元,高二册第五单元,同时是一篇自读课文。<br>
课文大致内容如下: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子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金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故事。苏轼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又提笔撰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考证,苏轼教子的方式非常现代,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质,《石钟山记》可以看作是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br>
《石钟山记》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上,如果我们仍然把它当作语言材料来处理,只关注字义、词义和语法关系,这样就剥离了鲜活的血肉,剩下的只是风干的语言标本,学生学习文言文中出现畏难或倦怠情绪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只有在教学设计有一点新的突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促其思而有获。<br>
二、教学目标<br>
本文安排上是自读课文,从全篇来看是较浅显的文言文,除了“石之铿然有声者”与“古之人不余欺也”两个倒装句需提示一下外,结合注解,同学们基本上是能够读懂全文。带者问题探究,借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掌握研究方法、将研究性学习整合进学科教学的活动中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为了体现这一思想,特把“1、疏通文句,理解文章大意,初步完成本文的研究性结题报告。”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br>
列举的研究性报告要素(即下面的几个问题)是十个有梯度的问题,如果解决了第十个问题(研究结果的评价、鉴定),那便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本文的德育目标:在理念上树立起了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求真务实精神。<br>
<br>
三、教学方法<br>
体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问题探究法是常用的方法,探究—发现本质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还有分组讨论法。范读、诵读、默读、精读也是重要的教法与学法。<br>
<br>
四、教学过程<br>
1、 激情导入,调动兴趣(目的:一方面主要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会对事物倾注极大的热情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解决文本提供一个较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用具有气势充沛、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排比语句对学生进行语言的熏陶,同时也完成对苏轼的迥异于播报新闻式的对苏轼的作家介绍)<br>
<br>
北宋文坛上有一位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是谁?苏东坡,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 与父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