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归园田居(其一)<br>
<br>
一、 写作背景<br>
《归园田居》五首的写作年代,过去多有分歧,近年来研究者始趋一致,确定在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其主要根据是:陶渊明于上一年,即义熙元年(405)的冬11月辞去彭泽县令,并作《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园田的意向;而《归园田居》组诗所描写的景物,均非冬季所见,故作于弃官归里以后的次年无疑。<br>
陶渊明自因贫出仕江州祭酒起,十多年中时官时隐。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辞官归隐,彻底告别仕途,直至去世。关于这次归隐的具体原因,萧统《陶渊明传》载:在其任彭泽县令期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其实,陶渊明辞官决非出于一时意气,而自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于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序》)《归园田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转折关头和心理背景下写成的。<br>
<br>
二、 层次结构<br>
围绕“归园田”这一中心线索,这首诗的诗意可分为三层:<br>
开首至“池鱼思故渊”六句为第一层,追述“归园田”之事实。诗人从自诉平生秉性起笔,交代仕宦经历,并以羁鸟恋林、池鱼思渊比况,形象地表明归隐志向。<br>
“开荒南野际”至“虚室有余闲”十句为第二层,描绘“归园田”后所闻见之景象。“开荒南野际”二句回应上一层归隐事实,并总摄以下十句写景。“方宅十余亩”四句,写家居周围景象,属近景;“暧暧远人村”四句,写家居以外景象,属远景;“户庭无尘杂”二句,复由室外转写室内光景。其中“虚室”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其居室虚空,足供优游;又用《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语,以比喻内心的洞明清净,引渡出下一层的直抒胸怀。<br>
“久在樊笼里”二句为第三层,抒写“归园田”的心情,点明全篇题旨。“返自然”云云,又与开首之“性本爱丘山”遥相呼应,全诗层次井然,而又显得圆融和谐,浑然一体。<br>
<br>
三、 内容述评<br>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这是一个军阀连年征战,农民起义不断的动乱时代,又是一个官场污浊险恶,社会风气败坏的黑暗时代。一些心怀匡时济世志向的正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欲洁身自好,便纷纷遁迹山林岩穴,隐逸成为一时之风。陶渊明对这个时代有清醒的认识:“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感士不遇赋·序》)<br>
在这样一个“真”与“伪”尖锐冲突的时代,陶渊明追求的是“真”。朱熹评价陶渊明其人:“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贤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类》)诚为知人之论。<br>
《归园田居》作于陶渊明一生中由仕转隐的关键时刻,是一篇与仕途诀别的宣言。“真”与“伪”的对立,就是诗人爱好自然的本性、坚持独立人格的志向,与污秽的世俗社会、黑暗的官场风气的对立。陶渊明通过这首诗,表明自己终于从仕隐矛盾中解脱出来,不媚俗,不屈己,不为物所役,诀别仕途,毅然归隐。所以全诗显现出陶然于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意趣,洋溢着安顿生命、返归自然的喜悦和满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对俗世官场的憎恶和否定。这就是诗的主旨所在。<br>
围绕这一题旨,全诗内容贯穿着入俗之苦与归隐之乐的对比,以前者来反衬后者,突出后者。其中,“适俗韵”与“爱丘山”,是两种人格性情的对比;“落尘网”与“归园田”,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