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雨 霖 铃》教案<br>
潮南砺青中学 郑光程<br>
一、导入<br>
相传有一天,苏轼问一位朋友,他的词与柳七的词比起来怎么样。朋友言道:“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明柳词适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转而且凄楚,动人心弦,这是与内容的缠绵多感有关的。 <br>
二、介绍作者<br>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曲坊,乐工歌妓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任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但一生流落异乡,穷困潦倒。据说死后身无余财,是妓女们凑钱买棺材把他埋葬的。<br>
三、整体把握: <br>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这首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br>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想象别后的情景。 <br>
四、分析上片:<br>
1、 开首三句,秋天已经很冷了,再加上“寒蝉”、“骤雨”渲染出什么气氛?<br>
分析: 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冷落萧条的气氛和情调。 <br>
试想: 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