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册月考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3----2004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br>
<br>
语 文 试 题<br>
<br>
说明: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br>
2、第一大题的所有答案用2B铅笔涂到答题卡上,第二、三大题的答案写到印发的答题纸上。<br>
<br>
第一部分 课内知识<br>
<br>
一、(80分,每小题4分)<br>
1、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r>
A、踟蹰 chí chú 舸 kě 挥斥方遒 qiú<br>
B、万户侯 hóu 秋风劲 jìng 青荇 xìng<br>
C、浮藻 zǎo 彩虹似的 sì 长篙 gǎo<br>
D、发酵 xiào 罗绮 qǐ 倾圮 pǐ<br>
2、加点字注音全都错误的一项是<br>
A、氾南 fàn 夜缒 chuí 阙秦 què<br>
B、杞子 qǐ 逢孙 páng 戍之 shù<br>
C、资絺 xī 嫡子 zhái 喟然 wèi<br>
D、期年 qī 谤讥 bàng 恃粥 chí<br>
3、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br>
A、斑谰 荡漾 油腻<br>
B、谬廓 笙萧 残羹<br>
C、猗沦 佝偻 干躁<br>
D、叫嚣 枯槁 诅咒<br>
4、下面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br>
A、漫江:江水溢出江岸。 舸:大船。<br>
B、沉浮:课文中指盛衰。 挥斥:挥臂斥责。<br>
C、指点:课文中是评论的意思。 万里霜:大面积的霜雪。<br>
D、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倾圮:倒塌。<br>
5、下面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r>
A、词,兴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也称“长短句”,又称“诗余”。<br>
B、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再别康桥》是他的名篇。<br>
C、中国的史书分纪传体、编年体和国别体。《左传》是纪传体史书。<br>
D、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毛泽东赞扬他是“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有骨气的中国人。<br>
6、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r>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善用对比手法,主要有色彩对比(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动作对比(如“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和人物对比(如“同学少年”与“万户侯”)等。<br>
B、《再别康桥》以天边的彩云、河畔的金柳、水底的青荇等诸多线索,表现了诗人重返康桥时的切身感受,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br>
C、《死水》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比喻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诗歌以“翡翠、罗绮、绿酒、珍珠”等揭示其灯红酒绿的表面繁华,而以“铜绿、铁锈、油腻、白沫”等喻其腐朽肮脏的丑恶本质。<br>
D、《赞美》一诗的第一节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鸟瞰中华大地,展示了一幅苍茫、荒凉、宏大然而有些单调的背景,苦难深重的民族生活图就在这背景上显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