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ppt198
- 资源简介:
共26张。有教案,约5290个字。
《风筝》教案(3课时)
庐丰民族中学曾传康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并掌握鲁迅及其重要作品;。
2、根据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3、多角度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教学难点)
4、学习圈点勾画法,积累语言,借鉴写法;
5、让学生体会、珍惜家庭亲情,学习自省精神。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15)惊惶:惊慌。
(16)瑟缩(sè):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21)堕(duò):落,掉。(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要求: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问题组: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讨论并归纳:悲哀)
2、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围绕着风筝讲述的就是怎样一个故事?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讨论并归纳: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小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