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2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5/3/24 21:16: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拿来主义

【学前导引】
我们在接触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对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看的呢?学了《拿来主义》,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学习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的讽刺意味,欣赏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见《祝福》一文)
2.鲁迅先生的主要杂文集:
①《热风》;②《坟》;③《华盖集》;④《华盖集续编》(1926);⑤《而已集》(1927);⑥《三闲集》;⑦《二心集》(1930);⑧《南腔北调集》(1932~1933);⑨《伪自由书》;
⑩《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1934~1936);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共16部。
3.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字词储备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仪节:礼节。
大度:气量宽宏。
自诩(xǔ):自我夸耀。诩,夸耀。
给(jǐ)与:给。
残羹(ɡēnɡ)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
冠冕(ɡuān 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吝啬(sè):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本文中并非贬义。
孱头(càn tou):软弱无能的人。方言。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地走进。
玄虚: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课文剖析
1.思路结构分析
作者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对待文化遗产这件事并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和论争,也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而文化问题又同一个国家政权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因此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这样,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把矛头针对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又联系历来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这是说,不能光看着人家将有害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