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一)学习评价
2004、11、10
请同学们注意:本卷分第Ⅰ卷、第Ⅱ卷;第Ⅰ卷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答在试卷上;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24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灰烬(jìn) 甄别(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商榷(què) 犄角(jǐ) 饿殍(piǎo) 锲而不舍(qì)
C.刹那(chà) 悲怆(chuàng) 旖旎(yí) 绿林豪客(lǜ)
D.戕害(qiāng) 无垠(yín) 蛮横(hèng) 铩羽而归(sh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寒喧 入不敷出 颤粟 熠熠闪光
B.恪守 自怨自艾 懊悔 烟波浩渺
C.廖廓 直截了当 迷惘 根深底固
D.矫饰 良晨美景 寰宇 兴灾乐祸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教材注重“体验”“探讨”,要求我们互相帮助,相敬如宾,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B、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大都博览群书,贯通百家,表现出很高的独立思考的才华。
C、我们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
D、生态危机,让我们对“像山那样思考”这个诗意表述后的真知灼见有了更深的理解。
4、对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问题。
B.《我的四季》:“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C.《乡土情结》开头引用王维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主要抒发了对梅花的思念,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有异曲同工之妙。
D.《晨昏诺日朗》中瀑布的声响“带着奔放不羁的野性,无拘无束地在山腰里飘荡着”,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诺日朗瀑布的磅礴气势和神奇之处。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真正的教养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B、《师说》第二段,用三组对比,如“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C、《始得西山宴游记》从游众山的心情抑郁写起,然后一转,写出宴游西山的乐趣,开始真正体会到“与万物冥合”的境界。
D、《前方》、《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三篇文章都表达了对乡土情结的全新理解,反映了游子思乡的共同主题。
6、下列选项中,对写作手法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北平》反复说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说明作者对北平许多地方的确不是很了解。
B、《劝学》大量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充分生动地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C、《江南的冬景》描绘的冬雨中的长桥、树林、农舍、乌蓬小船等,具有一种绘画美。
D、《我心归去》用异国风景的美丽与故乡的贫瘠落后作对比,反衬自己对故乡的热爱。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主要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B.柳宗元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一齐倡导“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主张:文质兼美,注重音律。
C.《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民间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并称“荷马史诗”。
D、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