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15	课题	《鸿门宴》
 备课时间	2004.2.17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对双方人物语言对话描写的把握。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字词	教具选用	
 主要教法	讲读法	学法指导	自读法
 教学进程
 课堂流程	知 识 流 程 
 预习课文
 导入新课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