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学习资料
- 资源简介:
约33910字。
愿我这一生,觅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待到那一日,看我十里红妆,无限风光。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 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 一般
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史
共时← ————— ————————→历时
文学批评 ↓ 文学批评史
特殊 文学史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 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
“比兴”说
孔颖达《毛诗正义》:“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比之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故比居兴先也。”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言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刘勰《文心雕龙》:“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
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是明喻,兴其实是暗喻。
“虚静”说
老子《道德经》里最早提出“虚静”: “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庄子•大宗师》: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神思”说
陆机《文赋》:“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