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灯<br>
作者:李言坤<br>
教学目标:<br>
本课的训练重点,是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分析评价就是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情与理,对鉴赏对象的各主要特征进行宏观和理性的思考。<br>
教学设计:两课时<br>
教学过程:<br>
一 导入新课:<br>
巴金在十九岁时,发表过一首小诗天暮了在这渺渺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往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一些吧从那时起,巴金就点燃了这盏心灵之灯,引照着漫漫人生路,钟爱灯光,追求关明成了巴金人生理想的动力。<br>
二 指导学生研读文章分组讨论<br>
全文的线索大致如下:<br>
眼前(灯)----------回忆(灯)---------眼前(灯)------------联想(灯)----------眼前(灯)<br>
设疑:<br>
1 作者围绕灯,通篇在理想、现实、回忆中交替穿梭。纵观全文, 作者赋予灯怎样的内涵?<br>
明确:联系当时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从政治层面来看,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使人感到祖国的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来给全国人民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灯,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胜的信念。<br>
如果脱离写作情境,全文通篇只是写灯,这就使灯具有了人生哲理的意味,使灯象征着光明,象征温暖,象征着不断进取的生活信念。<br>
2 作者从“窒闷”到“微笑”的心理路程,实际就是“灯”的具体含义逐渐升华的历程。纵观全文,作者是怎样使“灯”的含义逐层升华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