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1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六国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以史为鉴的唯物史观。
【重点、难点】
本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其他的词类活用现象只要求略有了解。
课文分析的重点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我们还清楚的记得,贾谊把秦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并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秦强而己弱。然而作为政治家站的角度不同,则观点也有差异,时代环境不同,作者的分析也不同。那么,作为文学家的苏洵对六过灭亡的原因又持什么看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的《六国论》。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宋朝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与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义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
[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人则得城(得到,获得)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读děi,必须,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