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案10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项脊轩志
归有光
教案设计: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林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
1.学习文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规律。
2.学习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中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和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电脑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衣锦还乡”猜明代一散文家。——归有光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家道开始中落的大族中,8岁丧母,父亲是一穷秀才。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14岁开始5次乡试不第,直到嘉靖十九年(1540)35岁时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嘉靖二十一年,徙居嘉定县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20余年。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在文学上,作者仕途多舛,但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三、解题:
文人多有给书房取名的雅兴。“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意思:其一:颈之背为项,不大,与脊同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身体的背面;轩小而北向,居于屋的背面,故以“项脊”为喻。其二:作者的远祖(归道隆)宋朝时住在太仓县的项脊泾,作者自号“项脊生”,把自己书斋题名为“项脊轩”,表示不忘所宗。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读解课文
(一)读解第1段。
1.齐读第1段。
2.学生按学习小组学习交流,疏通文句。
3.在学生点出关键字词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学生回答,明确: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翻译出“是”,相关内容做谓语。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什么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明确:“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三五之夜”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学生回答,明确:“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
4.概括第1段内容。
学生概括,教师明确: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景。
(二)朗读第2段,边读边翻译。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