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教案13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17 灯下漫笔(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能力培育目标
 1.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培养由小及大,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
 《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
 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
 二、导入
 鲁迅《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21岁时写的一首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三、范读、诵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