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11
- 资源简介:
-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兰 亭 集 序
 执教:马鞍山二中 郭惠宇
 时间:2002年11月14日上午第二节
 地点:马鞍山二中高一(1)班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从读通到读懂再到品味,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
 2、教学中,力求避免逐字、逐句、逐段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诵读
 1、导入
 2、请一学生朗读全文。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3、教师订正。
 要点:(1)正音正字;(2)朗读停顿指导;(3)朗读语调提示。
 4、教师范读,提出思考内容。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作为书序,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并说明与一般书序的异同。
 明确: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事,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 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三、赏析课文 体悟情感
 1、本文首先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从文中筛选、归纳)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活动: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讨论:“乐”在何处?
 讨论后明确:(1)名士相聚之乐;(2)环境优美之乐;(3)气候宜人之乐;(4)相聚诗酒之乐。
 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自然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