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及讨论资料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中其他文字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0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3 14:38:0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38580字。
第3章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及讨论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1节 “整体感知”“整体把握”
1.1 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不同语境
初高中阶段首次出现“整体感知”的,是1992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1996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或“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当时虽然各各据阅读能力训练的首条,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了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版,“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内涵和地位,起了实质性的变化。
简单地讲,早先的“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是在“分析课文”的语境中提出的。其学理基础是语文教育界习惯了的“整——分——整(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弄成‘分’)”三遍读法(教法)程序。主要的意思,是说阅读教学(阅读)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这与“常规”的语文教学没有大的冲突,所以也没有引起大的反响。2000年的初高中大纲,则是在反对上述“肢解模式”、提倡“语感”培养、大量增加文学作品、注重“诵读”的语境中提出的。关注的重点,此刻已从阅读(阅读教学)的入手处,转到了后面的那个“整”,矛头则指向中间的“分”,试图对之加以彻底地改造。大致是如下五点:1、针对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自己去“感知”、“把握”;2、针对教师(实际上是教材和教参)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多是“似概括、似解释、似阐述、似发挥,甚至就是在重说一次更别扭的语句”的怪状[1],主张让学生自己“感知课文”——高中段的表述虽然沿用“把握课文内容”,但“课文内容”的解释,已扩散到“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3、针对教师在讲解中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主张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4、针对“肢解模式”进而针对“分析”,主张阅读教学采纳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比如“注重诵读”;5、针对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主张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积累。上述五个方面的综合,无疑是对以往阅读教学的否定。但是,由于未能及时地研制出“分析”的替换性方法和工具,更由于舆论的强音是根本上就抵触分析,因而造成的结果是实际地掏空了阅读教学原来程序中的“分”,“整——分——整(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弄成‘分’)”,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整——整(尽管理论上和实践中必然存在‘分’)——整”。表现在教学方法,“分析”则被以“诵读”为主干的“感知”所替换。
面对这样的结论,对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语文教师有诸多的困惑:1、在阅读教学中,是否全部的课文都要“整体感知(把握)”?2、“整体感知(把握)”是否感知整体——整篇课文?3、使学生“整体感知(把握)”的教学,是否一概要用诵读(朗读、背诵)?4、“整体感知(把握)”是否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我们结合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标准》)在阅读目标的具体条款中对“整体感知”提法的回避来分别讨论。而讨论的前提,是区分“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和阅读教学层面的不同含义,对自然情形下的阅读与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学生阅读也必需分开来考虑。
1.2 “整体感知(把握)”在阅读层面的含义
阅读层面,是从读者的角度来说的,主要指阅读的方式,牵涉到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等。在这一层面,“整体感知(把握)”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把握)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把握)的目的。
在中国文论的研究中,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本文笔者注:内含阅读,下同)的思维与方法,概括为“整体直觉”。“整体、直觉、取象比类”等,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2]以“比类”与“体味”为主要特征的“整体直觉”阅读方式,是汉民族主导思维方式在文学鉴赏领域的贯通与体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于文学批评便是将文学作品所有的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赏,泯去读者与作者的界限,充分地投入,体会其精蕴,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理解,作出判断”。[3]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优点、中国渊源流长的文学阅读方式,我们必需珍惜和光大,在去伪存真的前提下,语文课程有必要也有义务自觉地做保存和传承的努力。达成这样的认识,是近年来语文教育大讨论所获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我们必须珍惜。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以“整体、直觉、取象比类”为代表的经验综合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并不等于说,我国传统的思维没有分析。吾淳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