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初三语文综合测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9题,约5220字。 初三语文综合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
1、气蒸云梦泽,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夜来城外一尺雪, 。 (白居易《卖炭翁》)
3、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4、关河梦断何处, 。 (陆游《诉衷情》)
5、轻烟老树寒鸦, 。 (白朴《天净沙•秋》)
6、则有去国怀乡, , ,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列诗歌,完成7—8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
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天山”指代
8、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第二句反映出词人无法再赴前线杀敌的残酷现实。,
C、下阕第一句中一个“空”字迹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出了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D、陆游是宋代豪放派词人。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9、《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人名),除了“醉翁”外,他还被称为“___________”。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名之者谁 ( ) (2)觥筹交错( )
11.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第1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第2 段描写了山间朝暮、四时之景和太守的山水之乐。
C、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姿”“众宾欢” “太守醉”,是为了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D、“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后政治上不得意,思想极度消沉的表现.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
赵襄子学御
韩非子
赵襄子①学御②于王子期③。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④。襄子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⑤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释:①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②御:驾驭车马。 ③王子期:赵国的大臣。④易:交换。后,落后。 ⑤逮:及,赶上。文中指超过。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可以进速致远( ) (2)此君之所以后也。( )
14、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尽,这是使用它的过错。
B.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过度运用就会相反了。
C.驾驭的技术已经用完,再使用就会超过。
D.驾驭的技术已经教完,这是使用者的过错。
15、下列分析王子期取胜原因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 B.因为王子期教御术“未尽”
C.因为王子期懂得“御之所贵” D.因为赵襄王知道“先后心”
16、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7-22题(22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①中国古典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那么古典园林是如何巧妙地体现它的意境美的呢?
②首先,它崇尚自然 , (酿造、烘托、注重)意境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而环境之美,莫过于自然景色之美。大自然集中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