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ppt44
- 资源简介:
共21张。教学过程清晰,课外拓展合理,讲练结合,启发智慧。最大特色是图片精美,内容落实。
《一剪梅》教案
鹰潭一中 祝丽静
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行山,有十五座环行山以中国人名字命名,其中一座的名字就是李清照。从此,李清照的名字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放射更加辉煌的光芒。作为一名女性,一名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女性能够在数以万计的中国古代智者先贤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的认可,在宇宙太空大放光彩,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她那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是一个深情美丽的传奇故事。这位乱世中的美神,令无数七尺男儿为其折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一代词宗——李清照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多年的背井离乡,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这首词写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出外求学,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艺术特征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