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 资源简介:
有26道题,约6900个字。
初三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皱缬(xié) 晦塞(sè) 参差(cēn) 拮据(jù)
B.女红(gōng) 圩子(wéi) 攒聚(cuán) 红桧(huì)
C.瞥见(piē) 涸辙(hé) 热忱(chéng) 寒噤(jìn)
D.繁衍(yǎn) 拾级(shè) 憎恶(zēng) 隽永(juàn)
2.选出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海省人民政府4月20日发布关于悼念玉树地震遇难同胞活动的公告,21日青海省全省将举行哀悼活动。
B.金黄的大斗笠下,这边,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那边,露出一条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C.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技术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市场。
D.读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将姜堰城装点得一天比一天靓丽,姜堰似乎变得魅力四射,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B.“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故宫将会接待国内外游客上百万人次,这个数字真是石破天惊啊!
C.这家宾馆设施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在整个景区内只此一家,为了方便游览,游客们也只好住在这里了。
D.“欢乐中国行”来到泰州,附近居民倾巢而出,场面非常壮观。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它的水资源,将决定这个国家是继续发展还是衰落。
B.中央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在“5•1”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C.和他初次相见,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的话题,因而谈得极少。
D.为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回良玉一行于地震当天进入震中结古镇,并立即开展灾民慰问,组织抗震救灾工作。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 学而不厌(厌恶) 去国怀乡(国都)
B.寻向所志(做标记) 岁赋其二(征收,敛取) 吾谁与归(归依)
C.士卒多为用者(被) 不以木为之者(用) 至之市(助词,不译)
D.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影布石上(铺排) 春和景明(日光)
6.将①—⑥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___________。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A.④①②⑥⑤③B.②①④③⑥⑤C.③⑥⑤④②①D.①②④⑥⑤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36分)
一、按要求答题(共33分)
7.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来打“×”,然后按顺序订正在田字格里。(4分,要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1)涟漪(2)繁花似景(3)浑然一体(4)玲珑剔透
(5)暇想(6)丰功伟绩(7)绿阴如盖(8)要言不繁
(9)雀跃(10)俯仰身姿(11)别出心裁(12)梦魂萦绕
8.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10分,(1)-(4)每题1分,(5)-(7)每题2分)
(1) 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有花枝俏。
(3)根之茂者其实遂,(4)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5)当回忆往事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晏殊《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八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孟浩然的《早寒有怀》一诗,完成下列两题。(6分)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⑴首联写的是哪个时令的景物?这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揣摩“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