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要有理有据教案2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二单元 议论要有理有据
【教材写作要求】
1、学习并列式论证结构
2、学习递进式论证结构
【自主创新写作指导】
学生作文,常常会碰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无话可说,一个是有话不知如何说。前者涉及文章材料的问题,后者涉及文章结构的问题。结构是文章基本模式,它具有典型性、通用性等特点;它能反映出文章布局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但文章结构没有一定的公式,我们写文章要尽量使其结构形式多样化,要尽量求其新鲜活泼。清代书法家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记载的一个裁缝裁衣的故事:据说有一个裁缝师傅,替人裁衣、量尺寸的时候,不但注意穿衣者的身材,而且对于性情、年龄、相貌特征,也都注意观察,甚至连何时中举等等,也要细细打听。有人问他,他说出了一番“短长之理”:少年中举的,难免骄傲一些,走路一定挺胸凸肚,这种人衣服因此要前长后短才合身;老年中举的,大多意气消沉,弯腰曲背,他们的衣服要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腰部应特别宽,瘦的就不妨窄些。性急的人,衣服宜短,性慢的就可长一些……文章结构也是这样,没有固定的模式。用清代诗人袁枚的话说:“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似古人,何处著我。”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展开论述的一般步骤,表现在文章中形成引论、本论、结论的形式。其整体的结构布局是“总——分——总”的模式,其中,本论部分的结构类型有并列式、递进式两种基本类型。 并列式也叫平列式或横式。它的安排特点是对中心论点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分别进行论述。几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文章的论点。例如荀况的《劝学》,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青取之于蓝……金就砺则利’”,“学习的作用——‘登高而招……而绝江河’”,“学习的态度——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三方面进行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又如苏洵的《六国论》,先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然后设两个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见图一)
例文一:
杂感于多样
世界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解答的不惟一性。感谢这不惟一性吧:正因为此,我们才有可能展开联想的翅膀,腾飞于这丰富多彩、变幻无常的天地间。
一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二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递进式,“就是后边的论证是在前边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它的特点是层次之间、段落之间有着明显的推理关系,或由表及里,或由轻到重,或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等等安排先后顺序,一般不随意调动。这种组合方式的好处在于使议论逐层展开,从而显出一定的深度。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再列举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接着进一步分析自由主义的危害性和思想根源,最后提出克服自由主义的办法。文章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又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由远到近,从古到今,围绕中心论点,步步深入地阐发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