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3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泪珠与珍珠
一、教学目标
1、 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 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 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二、课型:指导自读与练习训练相结合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 板书课题、作者
介绍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县。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文学,6岁时就由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中学时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成为之江大学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深受夏先生学识与人格的影响,在词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大学毕业后,正值抗战爆发,饱经忧患,深感国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在司法部门任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2、示范朗读,同学们带着思考,在心里默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琦君写泪珠写了几种眼泪?也就是琦君从几个角度来写泪珠?
(提示: 按照文章写作的顺序来寻找,抓住关键词语。可以边读边分析。)
总结:分离的眼泪、亲子的爱怜之泪,生命的奋斗之泪、不为一己的慈悲之泪、为人类献身的感恩之泪。
提问:这种种眼泪可不可以颠倒顺序来写?为什幺?
回答:不可以。这些眼泪的顺序安排有作者的深意。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小我的泪,大我的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提问:假如把这些眼泪比做珍珠,那幺贯穿起这些大大小小珍珠的线,也就是主旨句是什幺?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的出现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结构上贯穿全文:
①引入话题,虽然喜爱,但并不真正理解
②再次谈及,贯穿全文,说明战胜苦难与忧患的韧性与意志
③与开头相呼应,更深切的体会到我们应感恩这个世界。
内容上:它代表了琦君70年的所有的人生体验,无论是骨肉分离的泪、怜子之情的泪,还是生命奋斗的艰辛之泪、不为一己悲欢的慈悲与无私的泪,它们都使我们眼睛更清澈,使我们心灵更明净与温厚。这些包含着人生丰富高尚的情感的泪珠,在琦君老人眼里都已幻化成世间最美丽宝贵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