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6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二 范 进 中 举
平沙二中 友贤
教学目标:
1、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2、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二、指导预习。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三、阅读课文,编写能概括作品情节的小标题,
四、阅读欣赏。
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
A、范进中举之前生活境遇怎样?
B、人们(主要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怎样?
2、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A、小说是怎样描写范进中举后发疯的?
B、范进中了举,为什么反而发疯了?
C、范进中举之后生活境遇怎样?人们(主要是胡屠户、张乡绅)对他的态度起了怎样的变化?
3、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开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A、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B、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提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