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首教案1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诗经》三首
教学重点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 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一)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 教师补充总结
1、《诗经》内容——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A、“风”——民歌
风的主题主要是:爱情+战争+劳动……
通过预习,学生比较易找出《卫风•氓》《静女》属于爱情;《无衣》属于战争
国风是各国的民歌,当然了,各国国情不同,民歌的风格呢,也有区别。比如郑风,它歌唱爱情,就比别的国家要大胆,要放肆(郑风淫)。这些区别都是存在的,就像我们班上,大家不说来自五湖四海吧,好歹也是来自好多不同的城市,各地的风俗习惯也都不一样。
B 、“雅”——宫廷乐曲。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雅俗共赏)。
C、 “颂”——庙堂的祭祀歌曲。
2、《诗经》表现手法—— “赋”、“比”、“兴”。
A、赋是“铺陈其事”,即直接的叙事和抒发感情。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即譬喻和比拟。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C、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用别的事物作为开头,再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它更具艺术感染力。如初中学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
《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3、《诗经》的语言形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