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记》ppt5
- 资源简介:
共54张,操作情较强,重点突出,而且能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恰当的扩展。还有配套的word文档。 命名记。普宁二中 林妙妙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2、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文风。
3、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自我文化做辨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文风。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中国自我文化做辨证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至少一个名字,一般由名和姓构成,一个字或者几个字,而这个名字就是我们的特定符号,它代表着我们这个人本身。我们中国人取名很多都是有讲究的,这可是一门学问。那么,你们知道你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有什么含义吗?今天我们先来看看作家王鼎钧是怎么看待取名这事儿的。
二、作者简介: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人。日本侵华期间,山东沦陷,离家当流亡学生,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此段经历形成写作动机及早期作品内容。1949年到台湾,先后在广播、电视、报纸副刊工作,并在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新闻写作。其间在《中国时报》担任专栏主笔,为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台湾重要的杂文作家,70—90年代台湾散文的扛鼎人物。1978年赴美,在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担任双语教材编辑。1990年退休。曾从事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各种文体写作,最后定位于散文。已出版有《情人眼》、《碎琉璃》、《左心房漩涡》等散文;以及“人生三书”、“作文三书”、“中国人三书”等二十多种教参书。
王鼎钧在台湾为身体力行将小说与戏剧技巧融入散文的代表人物,对文体的混合有首开风气之功。他自称“在媒体间忘返、在媒体中忘倦”,发现媒体特性处处影响文学作品之形式及内容,发为论述,促进媒体及文学之圆满合作,亦主张作家对报纸广播电视不能过分依赖,在当时皆言人所未言。他关于文学的论述得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之三昧,可读性高,可谓雅俗共赏。王鼎钧的文学生命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