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考话题作文指导及模拟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中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7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6/8 1:13: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04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学  科 语文 版  本 科教版 期  数 3441
年  级 初三 编稿老师 裴淑琴 审稿教师 阎福新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1. 复习专题讲座(七)
 2. 200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五)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①复习专题讲座:A. 关于话题作文;B. 关于话题作文的审题;
  ②200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 难点:
  ①注意以下几种作文形式在写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A. 命题作文
  B. 半命题作文
  C. 给材料作文
  D. 话题作文
  ②在解答模拟试题过程中积累解题经验。
三. 复习专题讲座
(一)关于话题作文的优势
  第一,话题作文更符合写作规律,还学生一个写作的空间和自由。
  作文本应是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应受到诸多约束和限制,这样才能激发写作兴趣,说出心里想说的话,发挥写作个性,一展写作水平。命题作文与此相反,有着浓郁的八股味,先生命题学生作,不管想作不想作,都得按框框作,于是出现一篇文章从小学直作到初中毕业,甚至到高中还存有阴影。比如记一次劳动,记熟悉的一个人,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文章的雷同,没有新意,没有个性特色等弊病一直成为写作教学的怪圈,年复一年地围着师生转。
  话题作文只是提供学生一个写作大范围,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只要所写内容与话题沾边就可以,怎么写也不会跑题,真可以说是围绕话题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符合心有所感才动笔去写的写作规律,是对八股文的命题作文的一个极大的挑战,还学生写作的自由,有利于展示写作个性,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克服了那种一到写作就搔头皮,咬铅笔根的窘态。
  第二,话题作文的最大优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从被动的位置引到主动的位置,引导学生先做人然后再作文。话题作文的提示,不同程度地都在开启考生对人生的感悟,怎样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做人这样一个大话题。面对这样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话可以说,何愁写作没材料!这些提示是命题作文无法比拟的育人之道,也把学生被动回答问题式的作文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选择适当的文体,选取自己最被感动的材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三,话题作文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话题作文范围大,背景材料富于开启性、艺术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话题作文很少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与话题有关就可以: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不受文体的束缚,这样,很容易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写出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好文章。

(二)关于话题作文的审题

  话题作文都没有题目,只有一个谈话的中心,题目需作者自己拟定。话题作文的审题是指审“话题”,即审有关话题的内容。话题作文提示的内容一般分三层意思,一是对话题作文提示性的材料,二是话题作文的范围,三是对话题作文的要求。如果对话题提示性的材料和要求把握不准,就很难确定话题的范围,写作目的就会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所以仔细审一审“话题”的内容仍然是话题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
  材料作文要紧紧围绕所给的材料去写,限制比较死。而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文字,不是要写的材料,而是某种启发、引导。
  话题作文的审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笔,充分领悟提示和要求两方面的限制因素。在审话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从而获得写作的要点:
  (1)领悟提示的文字。
  话题作文的提示性文字,有很关键的内容是对话题不显山不露水的限制,暗示写作的方向,不可超越限定的范围。比如北京市海淀区2002年中考作文题中的“写出你初中生活中”一句,就是一个限定,明确出写作的范围。
  (2)把握写作要求。
  话题作文的要求也是一些限制,写作时不可不引为重视,给予一一落实,否则就会扣分。一般要求不外乎以下三点,第一点是关于答题的方法、技巧性的要求,二是关于字数、抄写方面的要求,三是避写校名、人名的要求。写作时应严格按这几点要求去做。其实在“提示”中也有一些内容是要求,比如“以什么为话题”,“自拟题目”、“文体不限”等。
(3)研究话题本身。
  有的话题作文在提示中明确出以什么为话题,有的没有明确,但又不是材料作文,有“提示”和“要求”,就要依据提示,悟出话题,这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切不可把“提示”而没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误理解为材料作文。
【模拟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润湿(yùn) 要塞(sài)
    恐吓(xià) 滑稽(jī)
  B. 杀戮(lù) 畸形(jī)
    混淆(xiáo) 轩榭(xuān)
  C. 执拗(niù) 挑衅(xìn)
    管束(sù) 琴弦(xián)
2. 在横线上按拼音写字。
  生活(jié)_______据 不(chuò)_______劳作
  (xiāo)_______声匿迹 保持(jiān)_______默
  锐不可(dāng)_______ 坦荡如(dǐ)_______
  浅尝(zhé)_______止 安然无(yàng)_______
  接(zhǒng)_______而至
3. 某班同学要给“希望工程”捐279元钱,请你按汇款单的要求,把钱数填在下面方格内。
  □□□□□□整
4. 句中加线词语使用恰当的是(  )
  A. 离开水的鱼儿,嘴巴一张一翕的,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
  B.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不断学习,见异思迁,积极进取。
  C. 绿茵场上,足球健儿们精神矍铄,斗志昂扬,精湛的球技倾倒了数万球迷。
  D. 这位画家的山水画有深厚的功底,他临摹的《乡居野趣》几乎和真迹雷同。
5.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
  挑拨离间__________ 为富不人__________ 不无裨盖__________
  谈笑风声__________ 拈轻怕重__________ 不屑置辩__________
  雍荣典雅__________ 敷衍塞责__________ 终南捷经__________
  嗟来之食__________ 执迷不误__________ 风烛残年__________
6.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②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
7. 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①《愚公移山》中,众人对“其妻献疑”的回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桃花源记》中表现人们和平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醉翁亭记》中间接表达作者复杂思想感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口技》一文中开头和结尾都提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这对全文结构和表现口技者的演技有很大作用。
  ⑥《爱莲说》一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①得道多助(  ) ②委而去之(  )
  ③兵革非不坚利也(  ) ④天下顺之(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3.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段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C. 本文②③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 本文是讲民心向背的: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否则就会失败。
4. 填空:
  ①在文中空缺处填上课文原句。
  ②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 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扦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 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 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 (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扦(hàn):保卫。④泫(xiàng)然:水滴下的样子。⑤ (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1. 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 使 护 送 天 祥 至 京 师

 2. 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1)书:________ (2)涕:_________ (3)殊:__________
3. 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请用自己
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