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测试卷2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试卷 / 八年级上册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10/25 11:19:1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三大题,约4440字。
  八 年 级(上)语 文
  第五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选择题(9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①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鸿儒(rú)     幽咽(yàn)    衣褶(zhě)   诣太守(zhí) 
  B.阡陌(qiān)   洗濯(zhuó)   多髯(rán)   德馨(xīn)
  C.苔痕(tái)    淤(yū)泥     罔不(wǎng)  陶后鲜有闻(xiǎn )   
  D.老妪( yù)    俨(yǎn )然   案牍(dú)    后遂(suì )无问津者 
  ②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A.罔不因势象形(无不)   往来无白丁(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B.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的)
  C.女有归(女子出嫁)    绝类弥勒(类别)
  D.其两膝相比者(靠近,挨着)       历历数(清清楚楚) 
  ③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⑤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技亦灵怪矣哉。 
  ⑥选出加点字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独子其子
  B.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是故谋闭而不兴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D.无丝竹之乱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⑦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一句是(      )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花之君子者也。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⑧选出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开窗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可以互相看得见。)
  B.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面的衣褶里。)
  C. 濯清涟而不妖。(洗过的青青的莲叶并不显得妖媚。)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消失了。)
  D.菊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陋室铭》开头作者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概括全文主旨。
  B.《大道之行也》构建了一个美好的“大同”社会。“大同”指“既和且平”,“和”指的是民众和睦,没有阶级剥削压迫,“平”指的是人人平等。
  C.《桃花源记》作者开头写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桃花源的神秘性,引起阅读兴趣。    
  D.“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深”使人怵目惊心,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忧伤气氛。
  2、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反之,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不少地名还包含了这个知识,试推断下列城市、河、山的位置(2分)
  A.江苏省的江阴市在长江之(    )     B、陕西省的华阴市在华山之(      )
  C.河南省的洛河在洛阳市之(      )   D、湖南省的衡山在衡阳市之(      )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12分)
  (1)«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与“何陋之有”相照应,体现全文主旨的两句是:“                                  。”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里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
  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社会的目的是:
  “                                                         ”。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妪的确被抓走了的诗句是:“                                                         ”。
  (4)«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                                                         ”。
  (5)杜甫«望岳»中由望而产生登岳意愿的句子是:“                                                         ”。
  (6)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 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