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5张,配有教案,大约1430个字。
《走向虫子》说课稿及教案
授课教师:吴 琴 教学班级:初二(1)班
教学时间:2007年10月10日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课文的编排,可以看出在一个基本主题“生之机趣”下不同个性风格的选文。所选文章都是讲生命的机趣,有写人生的,写昆虫的;同样写人生,《日历》和《每天诞生一次》的感悟既相同又相异;同样讲昆虫,几篇写蚂蚁的同中有异,写蚂蚁与写蜘蛛之间,则异中有同。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讨好。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而是反省自我,反省人类的自以为是。 对人类的盲目进行了嘲笑。
单一深刻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文字组成,固化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为此,将“自以为是”的理解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将嘲讽人的自以为是作为文章的重点去处理。这三篇文章写作对象有共同之处,而文中作者的感悟和情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阅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有益于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