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200字。江苏省启东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甲、必考题(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我观长白山 张保振
长白山,又叫白头山。因其山体为火山喷出的岩多为白色浮石而名。除此之外,猜其意恐怕也含有“白”就是明亮、清楚、纯洁之意的缘故在内。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吧,古往今来,人们对“白”总是青睐有加。有“吾将以身死白之”的,有“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有“显洁白之士”的。白,实在显出的是明、是亮,透出的是纯、是洁,昭示的是清、是白。而长白即为永远洁白之意,更是不同凡响、非为一般了。
长白山,是圣山。据说金朝统治者曾把长白山封为“兴国灵应王”、册为“开元宏圣帝”;
清代统治者更是把长白山推为神山圣地,视为存瑞凝祥、列祖龙兴的象征,并建有“望祭殿”。
定期遥拜。如果再下点功夫继续穿越历史的隧道,还可以看到,早在两干多年前,东北的“勿吉人”就把长白山称为“太皇山”,并顶礼膜拜有加,不允许任何人有任何不敬之意。
长白山,是宝山。在她的怀抱里,不仅荫育着上千种植物、药材,而且栖息着众多飞禽走兽。更重要的,是她茂密的森林植被调节着气候,调控着雨量,像一尊力大无比的守护神那样,保护着我国最大的“粮仓”——东北平原。
长白山,是奇山。尽管其山顶的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但山顶上的天池却别有风骨,其
池内的多处温泉,在隆冬时节仍潇潇洒洒,热热腾腾,平平常常地将暖意传给四周,自自然然地将热情化开冰层,毫不经意地创造着“环球同此凉热”的和谐环境。
长白山,海拔仅有干米,最高处的天池也只2500米。但气候却常有惊人之笔出现。譬如夏日上山,在山下,看到的是风和日丽,碧空如洗;到山上,遇到的却会是飞沙走石,风雨交加。在山下,穿件T恤衫,就十分可体惬意;到山上,把带的衣服全穿上,再租件军大衣穿仍会感到凉飕飕的。这就是长白山的个性:山上山下,变脸如画。因而上山,不能只看山下那丁点小地方;出发,不能只见眼前那一片小院落。天有不测风云,未雨绸缪最重要。
上长白山,是奔着既定目标而去的,这就是天池。天池之美在深邃。最深处超过了370
米,为我国湖泊之最。天池之美还在伟大,她的伟大不是容积大,而在影响大。从这里流出
来的水形成的瀑布高达60多米,距离很远很远就能听到她放喉高歌的原生态,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流出的水不仅成了松花江上游二道白河的源地,实际上也成了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这“三江”的发源地。毫无疑问,世界上凡伟大的东西,是需要执着地追求的。决不可浅尝辄止,敷衍塞责,或遇到点什么困难、挫折就心灰意懒,目标旁移。只有目标坚定,才能信念坚定;只有信念坚定,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可处、都可耐、都可顶得住,就如天池中流出的水那样,不管沟有多深、岩有多硬、路有多远,都照样欢歌而去,坚韧而行,直到聚会胜利的海洋。 ——选自《人民日报》 ( 2007-01-16 第16版 )
1.综观全文,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长白山的?(4分) :
2.第2、3、4段开头第一句使用了相同句式,你认为这样的句式有什么特点,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6分)
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长白山的美丽的。(6分)
答:
4.作者不用《长白山游记》为题,却要用《我观长白山》为题,说说这是为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庚寅,李希烈遣其将李克诚袭陷汝州,执别驾李元平。上问计于卢杞,对曰:“希烈年少骁将,恃功骄慢,将佐莫敢谏止;诚得儒雅重臣,奉宣圣泽,为陈逆顺祸福,希烈必革心悔过,可不劳军旅而服。颜真卿三朝旧臣,忠直刚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真其人也!”上以为然。甲午,命真卿诣许州宣慰希烈。诏下,举朝失色。
真卿乘驿至东都,郑叔则曰:“往必不免,宜少留,须后命。”真卿曰:“君命也,将焉避之!”遂行。李勉表言:“失一元老,为国家羞,请留之。”又使人邀真卿,不及。真卿与其子书,但敕以“奉家庙、抚诸孤”而已。至许州,欲宣诏旨,希烈使其养子千余人环绕慢骂,拔刃拟之,为将啖之势;真卿足不移,色不变。希烈遽以身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欲遣真卿还,会李元平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