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字。
《左忠毅公逸事》教学实录
□肖家芸
师:大家预习课文了吗?
生(参差不齐):预习了。
师:那好。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文题的含义吗?
(教师板书文题并提醒‘逸’的右边是“兔”不是“免”,一“点”别漏了;学生认真抄写文题)
生(抢答):“忠毅”是左光斗的谥号,“公”是尊称,“左忠毅公”即左光斗。“逸事”指那些散失的史书所不记的生活琐事。
师:这些教材并没注,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一本教参资料中看到的,有什么不对吗?
师:太对了!你说的就是标准答案,为师感到危机。(生笑)其实,你们手里的资料有时比老师还多,只要你们真的自学好了,老师下岗也就放心了。(笑声再起)请这位同学再口述一遍,一起加深印象。 (生述)
师: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生:直称“左光斗”其名,不如称“公”显得恭敬。 生:谥号本是名臣死后皇帝根据他生前的功德做出的评价与赞颂,这里以谥号代称本身就寄托了作者对左光斗的敬佩。 师:非常好!视野再宽些,本文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学生沉默)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
生(抢答):“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
师:噢?理由是什么?
生:本文的“逸事”是紧扣“忠毅”二字选材的,第一段突出“忠”,第二段突出“毅”。 师:看得准,掌声祝贺!(掌声响起)
生:他说的不全对。比如第二段,写左光斗坚毅,还是为了突出他对国家的忠。
师:你比老师看得还准,我和这位同学一起接受你的修正。对的,寓“忠”于“毅”。那第一段写“忠”是否也关乎“毅”呢?
生:当然有关。刚刚见面就将史可法领到家中见家人,并且当着家人贬自己孩子(“诸儿碌碌”),赞扬他人(“继吾志者,唯此生耳”),这也需要非凡的胆识。 师:这么一补充就完善了,一、二段忠毅互补,相得益彰。凡事总是辩证的,要学会统一互补地看问题,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比懂得死的知识更有价值。 那后三段分明写的是史可法,这岂不偏离了左光斗这个中心吗?
生(抢答):不偏。史可法是左光斗的高徒,名师出高徒,高徒显名师,写史可法是为了反衬左光斗的功德。
师:是反衬吗?
生(急忙修正):不对,是映衬。 师:这就对了。黑托白是反衬,绿叶托红花是映衬,后三段写的也是史可法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