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260个字。
语文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需要指出的是,“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非意味着不要知识,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目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关键是要本着精当有用的原则,如语法知识、修辞知识,不必在系统、完整、深刻方面所示,择其精要实用者学习即可。
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的“点目标”中提出的10项要求,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说,这10项内容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这10项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
(3)在阅读实践中,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像、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
(4)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
(5)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我们转变语文学习观念,走大语文学习之路,重视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注意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6)提高语文实践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逐步形成语文自学能力,才能自主地获取丰富的知识。
(7)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如围绕“赛诗会”,就要加强诗歌的积累;围绕“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就要了解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等。
(8)要有关心实践的兴趣,如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的兴趣。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在“体验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语文实践活动实际操作的能力。
强化训练
1、读诗颂诗是提高文学素养、陶冶精神情操的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回顾你班举行的一次赛诗会,回答下列问题。
(1)这次赛诗会的主题是什么?选择的比赛形式是什么?
(2)如果比赛要求双方列举古代“咏鸟”诗,你可以列举几首?试试看。
(3)如赛诗会选择了答问类形式,你作为评委,围绕咏鸟诗主题可以向一方提出什么问题?另一方该怎么回答?
2、经校刊编辑部研究决定,校刊第三期主题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假如让你出这一期校刊,请你完成下列工作:
(1)请你围绕主题和栏目设置拟一则征稿启事。
(2)有一栏准备介绍校友的先进事迹,请你给这个栏目拟一个生动的名称。
(3)校刊有固定栏目“本期热点讨论”。这一期你准备围绕什么话题开展讨论?
3、在“保护野生动物”活动中,我们调查了本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现在请你回忆一下:
(1)你所在的小组当时调查的具体课题是什么?主要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当时采用的成果展示形式是什么?
(2)以本地区某种野生动物生存状况为例,试分析一下,造成这种野生动物生存危机的因素有哪些?谈谈你对保护这种野生动物的建议。
4、周末,你班准备举行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