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检测三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70字。
2026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检测三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我国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庞大,依法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消除公共设施、交通出行、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领域障碍,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更加便利、安全、舒适的无障碍社会,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②首先,要制定完善建设标准,强化执法监督。作为我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首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颁布和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围绕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交通运输设施、信息交流平台等,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更为详细具体的建设要求、技术指标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协调性。而建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类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估和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提升建设水平和设施质量。当然,徒法不足以自行。多个部门间应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形成执法监督合力,加大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力度,以法治力量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效能。
③其次,要强化投入保障,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资源统筹和持续投入,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可以确保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推进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居住区等重点区域的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升级,注重无障碍设施的细节和人性化,充分考虑不同残障人士的差异化需求,如轮椅使用者、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在设计和改造时确保设施的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比如,北京市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关于导盲犬的规定,积极调动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力量,成立北京市导盲犬培训基地;再比如,交通运输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印发通知,对构建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作出具体部署,推动城市客运无障碍设施设备更新、改造等。这些做法和行动对我们不无启示。
④再次,要鼓励科技助残,激发更多创新创造活力。用于语言转文字的智能助听眼镜、帮助低视力群体放大字体的大字阅读器、能够检测障碍物的“导盲避障手环”……国家无障碍环境展示馆内展示的多项科技成果让人目不暇接,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在扫除残疾人生活的各种障碍方面的巨大能量和广阔前景。在无障碍环境建设中,要让更多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离不开科技的助力。要支持和引导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投身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自身所长,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助力提升无障碍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智能导盲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等的开发,将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服务。鼓励企业研发无障碍消费产品,如智能轮椅、智能助听器、无障碍自助服务机等,以满足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⑤最后,还要推动社会共建,共同营造更美好的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要积极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普及和教育活动,逐步提高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不断扩大社会共识,营造推进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可以探索更多公众参与机制,引导特殊群体代表、设计师、专家学者、社会组织等更多力量广泛参与其中,共同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出谋划策,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此外,推动建立完善无障碍设施反馈机制,鼓励公众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使用反馈,有利于及时解决相关问题,让环境更无碍,生活更有爱。
(摘编自黄茂钦、徐艺霄《多措并举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材料二:
①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可升降讲台、银行低位服务台、无障碍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建设涉及民生各个领域和不同生活场景,极大便利了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生活出行。近年来,相关部门联合推进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设施无障碍改造与适老化改造,帮助其消除生活环境障碍。
②但也要看到,随着城市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阶段转变,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当前,全国范围内只有数量有限的重点项目能够打造出较高品质的无障碍设施环境,国产化的高质量无障碍产品还很缺乏,无障碍环境的理念与技术仍有待提升。需要持续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③有爱无碍才能融合共享。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幸福工程,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发力,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各个环节。目前各地都在进行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其适老化环境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工作,都应实现“无障碍”,采用通用设计,体现包容性,用“绣花功夫”推动无障碍环境从有到优。
(摘编自李万祥《用绣花功夫优化无障碍环境》)
1. 下列有关“无障碍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障碍环境是指消除公共设施、交通出行等各领域障碍,使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能够平等、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
B.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要注重设施的物理无障碍,还应涵盖信息交流等多个重要领域,以保障特殊群体逐渐融入社会生活。
C. 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机制把重点放在新建无障碍设施的评估和检查环节,而对已投入使用的旧设施的关注和检查相对较少。
D. 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从基础建设逐步迈向更高品质,让无障碍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的各环节。
2.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我国在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首部法律,它的颁布和实施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B.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相关部门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这样就能确保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设施都能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
C.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投身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其技术优势研发、推广相关成果,能迅速提升无障碍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D. 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普及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无障碍设施的认知度,有助于形成社会共建的良好氛围并推动环境优化。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科技助残”观点的一项是( )
A. 研发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帮助语言障碍者进行日常交流和沟通,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B. 公共场所设置传统的纸质版指南和地图,方便不擅长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查询信息。
C. 利用AR技术开发导盲应用,通过视觉和听觉提示来帮助视障人士安全、独立地行走。
D. 开发智能轮椅,使其具备自动导航、避障等功能,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4. “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其系统性。
5.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围绕“高质量”“新理念”对案例中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进行简要点评。
【链接材料】近日,上海杨浦滨江通过一系列无障碍改造,让城市更“有爱”。滨江区域新增了多处无障碍坡道、低位服务设施和无障碍卫生间,方便轮椅使用者、老年人等群体。例如,滨江步道沿线设置了平缓的坡道和扶手,确保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通行;公共休息区配备了低位饮水机和座椅,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此外,杨浦滨江还配备了智能导览系统,通过语音提示和盲文标识,为视障人士提供便利。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滨江的公共服务水平,也为市民营造了更加友好、便捷的公共空间。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无障碍环境建设展开,从法律保障、设施改造、科技创新和社会共建等维度系统阐述了推进策略。材料一结构清晰,分点论述具体措施;材料二侧重理念提升,强调“绣花功夫”。二者互补,既展现政策高度,又体现人文关怀,凸显无障碍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的多层次需求。案例链接则生动呈现了理论落地的实践成果。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把重点放在新建无障碍设施的评估和检查环节,而对已投入使用的旧设施的关注和检查相对较少”错,结合材料一第2段“而建立健全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机制,定期对各类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估和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提升建设水平和设施质量”可知,文中只是强调要定期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 谱
蒋冬梅
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