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709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博物学”在今天似乎是一个有些过时的词汇,它常让人联想到背着标本盒、拿着捕虫网的古典科学家形象。然而,在人类认知自然的历史上,博物学曾占据着中心地位。它代表着一种整体性的、描述性的认知方式,强调对自然万物的观察、记录、分类和阐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普林尼的《自然史》、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是博物学传统的辉煌成就。
与现代科学高度专业化、分析化、数学化的取向不同,博物学更注重对生命形态、习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质性描述。它要求研究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持久的耐心和对自然深沉的爱。这种认知方式不仅积累了海量的经验知识,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自然观:将自然视为一个相互关联、充满生机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这种整体观、联系观,对于纠正现代性所带来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割裂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尽管在解释自然现象的深层机制方面,博物学让位于物理、化学等现代学科,但其精神内核并未消失。它转化为自然写作、生态摄影、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现代实践,继续引导人们去亲近自然、理解自然,并在此过程中反思人类自身的位置。
(摘编自刘华杰《重建博物学》)
材料二:
在“人类世”的叙事背景下,重新审视博物学传统显得尤为迫切。“人类世”是一个 proposed 的地质年代概念,意指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地质营力。这意味着,自然已不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等待被发现的纯粹客体,而是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在此情境下,传统的、带有静观色彩的博物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博物学作为一种古典的认知方式,强调整体性描述,曾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途径。
B. 材料一认为,博物学所蕴含的整体自然观,对现代性导致的人与自然割裂有反思价值。
C. 材料二指出,在“人类世”,纯粹客观的、“原始”的自然记录已几乎不可能。
D. 两则材料都认为,传统的博物学在当今时代已经彻底过时,需要被完全摒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科学在解释自然机制方面全面超越了博物学,因此后者已无存在必要。
B. 博物学的精神内核在自然写作、生态保护等现代实践中得到了延续和转化。
C. “人类世”概念强调人类对地球的主导作用,认为自然应无条件服务于人类。
D. 新博物学要求观察者完全保持客观中立,不介入其所观察的自然生态系统。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新博物学”研究案例的一项是(3分)
A. 在无人区原始森林中,系统记录未被干扰的动植物群落结构。
B. 详细考证《本草纲目》中各类药材在古代的分布与使用情况。
C. 长期监测某工业园区周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本地植物变异的关系。
D.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特定植物的抗病机理。
4. 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新博物学”对当代公民(非专业研究者)参与自然观察活动有何启示。(6分)
(二)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草木的生命
李汉荣
①人们常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看。
②你看那河边的柳树,春风刚一吹拂,它们便急不可耐地抽出嫩黄的芽,没过几天,就是满树绿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力啊,仿佛憋屈了一整个冬天,就等着这一刻的喷发。还有那石阶缝里的小草,你几乎看不见土壤,它却硬生生挤出来,向着有限的光亮,伸展出薄薄的、却是完整的叶片。它们的情,是对光、对雨露、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