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1/17 9:52: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4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550字。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2025.11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争论的内容在于科学的内涵。当20世纪初任鸿隽、冯友兰、竺可桢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时,实际上都是指没有自然科学的那套实验方法,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成就。
  事实上,中国古代不乏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近代科学最显著的思维和方法是数学逻辑和实验。这些尽管不像近代科学那样完备,但也不是没有。我们看魏晋时期刘徽的《九章算术注》,其中就包括了逻辑推论的各种形式。古希腊天文学研究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学模型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样存在。中国的天文历法就是解释和推算日月五星运动的数字化宇宙模型。古希腊的“本轮-均轮”模型是几何模型,中国古代历法给出的是数值模型。我们不能说前者是数学模型而后者就不是,它们都是,只是数学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至于实验,中国古代也不是完全没有。《墨子》中所描述的“小孔成像”就是实验,而且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到了元代更有赵友钦对小孔成像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实验和观察。再比如,中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十分发达,可以制造出各种精美的器物,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原料配伍、火候控制及工艺流程的试验,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古代技术发明成就出色,恰恰说明其后面有强大的科学实验传统支撑着。
  中国也有着对基础科学的研究。说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是把科学与技术完全对立起来造成的错觉。古代的每一种技术发明、技术运用或技术工程,背后其实都有对事物的分类、性质、定性或定量关系的认识,甚至还包括了长期的、有目的及有方法的试验,因此中国古代的技术实际上是隐含了古代的科学。如天文仪器的制造,就隐含了对天地结构和日月运动的认识;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一定是以精确的测量和复杂的计算为前提;中医里对药物的使用,必然包括了对植物形态和性状的研究。中国古代技术能取得全方位成就,同古代科学全方位的探究和认识是分不开的。不能因为古代的科学认识同今天的科学认识有所不同,就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
  “西方中心论”的科学历史,以为科学技术源自古希腊或西方,中国文化没有科学的基因,因而无法培育出现代科技,这是非常偏颇也是非常有害的看法。在数千年的文明平台上,中华文明做出的科技成就、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及科学知识运用上的种种创新,都说明中华文明中有着极深厚的科学传统。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传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选择文明割裂,还是选择文明连接?历史学家陈寅恪说:“窃疑中国自今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融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问,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中国在发展未来科技时,一定也不能忘记中华文明本来之地位。在科学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意义重大。一方面要具有开放精神,多与国外进行交流,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秀思想,绝不排斥外来文化;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机械地照搬外来文化,而一定要保持我中华民族的固有特色。
  (摘编自孙小淳《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中国话语及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历代学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形成以及知识体系建构中,文明史的书写与文明观的确立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重新探讨文明观?人类文明乃是人类历史和各个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长期以来,“文明”概念的定义、文明观的全球输出以及文明史的书写都掌握在西方学者手中。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些中国学者不熟悉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盲目崇拜,直接造成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举《九章算术注》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等例,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的数学逻辑水平完全不逊于同时期西方文明。
  B.根据材料一可知,陈寅恪的话语旨在批判玄奘唯识之学未能形成自身创新体系,只忠实输入外来思想,未得长远发展。
  C.材料二指出,西方学者长期掌握“文明”概念定义权等,导致中国学者对中国文明不熟悉,进而造成中国文明的困境。
  D.材料一作者重新阐述“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问题,是重写中国文明史在科学史领域的实践,这恰与材料二观点契合。
  2.下面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肯定中国有科学传统的同时,也承认中国古代科学不如近代完备,其客观辩证的立场更易被读者接受。
  B.材料一第四段连用了三个问句,一方面使文章从历史论证过渡到现实探讨,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读者的深思与共鸣。
  C.材料二“失语”一词原为医学界术语,作者跨领域移用,指出人文学科存在的问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批判性。
  D.材料二末段“长期被忽视、被歪曲、被贬低”一句隐去动作施事者,依文可知其暗指西方学界,体现批评的含蓄。
  3.根据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3个字。(3分)
  作者开篇即强调①的基础性地位,继而深刻剖析重新探讨文明观的必要性,论及人文学科存在的“失语”危机。接着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多元与独特、 ②是文明史主流。最后我们应以③为行动突破口,主动发声,从而建构文明新话语,为文明治理格局献策。
  4.关于“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误解,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述重写文明史对于我们增强文化主体性有何益处。(6分)
  (二)阅读1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涟水谣
  王真波
  十六岁的阿谣正蹲在渡口捶衣裳,青布围裙上绣着楚式卷云纹,繁复的曲线勾连缠绕,像极了涟水蜿蜒的河道。木槌起落间,“砰砰”声撞在河面上,惊起几只白鹭,扑棱棱掠过水面,翅膀扫过的涟漪里,映出远处岳麓山的影子。
  “阿谣!把这筐草药送到河西医疗队去!”阿爹的声音从码头方向传来,带着水上人特有的沙哑。他肩上扛着支老橹,橹身上刻着“楚水同舟”四个字,是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