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九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90字。
绝密★启用前
高二年级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下大同”与共产主义理想。《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天下大同”是古代仁人志士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向往。这一思想历经千年积淀所形成的肥沃土壤,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长提供了充足营养。“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相通契合,并在共产主义理想中得到传承和升华,成为焦裕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力量和焦裕禄精神的深层底蕴。
“民惟邦本”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尚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民惟邦本”观念的生动写照,也使这一观念升华融为焦裕禄精神中公仆情怀的文化营养。
“实事求是”与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原本含义是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即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探求真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出的硕果,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中国式表达。焦裕禄一生都在践行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的求实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现代实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自强不息”浸润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理念。焦裕禄面对兰考的困难局面,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团结带领兰考人民迎难而上、战天斗地、改天换地,传承了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廉者,政之本也”与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晏子春秋》云:“廉者,政之本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为政者要“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宋代廉吏包拯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明代清官海瑞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他们清正廉洁,成为千古传颂的为官楷模。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在躬身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中形成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清正廉洁为官理念与中国共产党政治行为准则结合后的现代转化。
(摘编自张守四《焦裕禄精神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材料二:
焦裕禄精神体现的是党的先进性和优良传统,而焦裕禄之所以能自觉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优良传统,背后的支撑力量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随着时代变迁,检验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也会随之而变,但无论何时,能否听党话跟党走都是检验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重要指标之一。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大同”思想历经千年积淀,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滋养,其在共产主义理想中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焦裕禄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
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相通契合,最终融入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公仆情怀。
C. 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既是对《汉书》中“实事求是”治学态度和方法的传承,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D. 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符合为政者要“清正廉洁”的价值取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者,政之本也”的为官理念一脉相承。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五个方面论证焦裕禄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每个方面均遵循引用经典、阐释内涵及精神关联的逻辑,论证严谨。
B. 材料一认为“自强不息”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多重品格,其中“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与焦裕禄“迎难而上、改天换地”的实践高度契合。
C. 材料二通过1957年焦裕禄响应号召生产卷扬机的事例,证明了“检验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这一观点。
D. 两则材料均围绕焦裕禄精神展开,但材料一侧重分析其文化根基,材料二则侧重分析其具体表现,二者在论述角度上不同。
3. 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焦裕禄精神中“实事求是”作风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认为应该掂一掂兰考“三害”的分量,把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
B. 焦裕禄和李广志商讨,根据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挖一条支沟。
C. 焦裕禄面对兰考的困难,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气概,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
D. 焦裕禄带领调查队抓到了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放在了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上。
4. 材料一大量的引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刚毕业的师范生小李,收到了来自边远山区学校的执教邀请,但他担忧生活条件太差,也担心自己的职业发展,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请你从两则材料中梳理感悟,写出建议以激励小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焦裕禄精神为核心,通过两则材料展开论述。材料一从传统文化视角切入,将“天下大同”“民惟邦本”等传统思想与焦裕禄精神相呼应,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材料二则从理想信念角度,通过具体事例论证焦裕禄精神的实践性。两则材料互为补充,既体现了文化传承,又突出了时代价值。文章大量引用典籍,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手法,使传统与现代形成有机联系,展现了焦裕禄精神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实意义。
【1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平凡的世界
路遥
黄原揽工的孙少平,已经又换到了另一个地方干活。
这次他是在城里一个单位的建筑工地上当小工——这单位要修建几十孔“驳壳窑洞”,因此几个月内他不会“失业”。他仍然背石头。
他本以为,他的脊背经过几个月的考验,不再怕重压;而没想到又一次溃烂了——旧伤虽然结痂,但不是痊愈,因此经不住重创,再一次被弄得皮破肉绽!
少平尽管脊背的皮肉已经稀巴烂,但他忍受着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