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310字。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6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再用2B铅笔把考号的对应数字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姜女即《左传》上的“杞梁之妻”,这是容易知道的。因为杞梁之妻哭夫崩城屡见于汉人的记载,而孟姜之夫“范希郎”的一个名字还保存着“杞梁”二字的声音。这个考定可说是没有疑义。
杞梁之妻的故事始见于《左传》,到了西汉的后期,刘向在《列女传》中叙述了这个故事,他把《左传》做上半篇,把当时的传说做下半篇,说她“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一哭哭了十天,以致城崩身死。这时,杞梁之妻的故事出现了城崩的说法。东汉初年的王充是一个大怀疑家,他欢喜用理智去打破神话。他根本不信有崩城的事,所以他在《论衡•感虚》说“城为之崩”是虚,至于“城适自崩,杞梁妻适哭下”,欲为理性的解释,反而见其多余。但我们在这些资料里,也可以知道当时的传说流行和大家倾信的状况。
但杞梁之妻所哭倒的城,总是在中国的中部,不离乎齐国的附近。杞梁夫妇的事实,无论如何改变,他们也总是春秋时的人、齐国的臣民。谁知到了唐朝,这个故事竟大变了!最早见的,是唐末诗僧贯休的《杞梁妻》:
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这诗有三点可以惊人的:
(一)杞梁是秦朝人。
(二)秦筑长城,连人筑在里头,杞梁也是被筑的一个。
(三)杞梁之妻一号而城崩,再号而其夫的骸骨出土。
这首诗是这件故事的一个大关键。它是总结“春秋时死于战事的杞梁”的种种传说,而另开“秦时死于筑城的范希郎”的种种传说的。从此以后,长城与他们夫妇就结成了不解之缘了。
这段故事所以会如此转变,当然有很复杂的原因在内。就我所推测得到的而言,它的原因至少有两种:一是乐府中《饮马长城窟行》与《杞梁妻歌》的合流;一是唐代的时势的反映。
《饮马长城窟行》的曲调是三国、六朝以至唐代一直流行的。他们所咏的大概分两派,雄壮的是杀敌凯还,悲苦的是筑城惨死。
三国时陈琳所作,即属于悲苦的方面。诗云: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这说的是夫妇的惨别之情,虽没有说出人名,但颇有成为故事的趋势。唐代王翰作此曲,其下半篇云:
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旁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这把长城下的白骨,指明是秦王的筑城卒了。
拿这几篇与贯休的《杞梁妻》合看,真分不出是两件事了。它们为什么会得这般的接近?只因古时的乐府,原即现在的歌剧,流传既广,自然容易变迁。《饮马长城窟行》本无指实的人,恰好杞梁之妻有崩城的传说,所以就使她做了“贱妾何能久自全”的寡妇,来一吐“鬼哭啾啾声沸天”的怨气。于是这两种歌曲中的故事就合流而成为一系了。
唐代的时势怎样呢?那时的武功是号为极盛的,太宗、高宗、玄宗三朝,东伐高丽、新罗,西征吐蕃、突厥,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带了重兵,垦种荒田,防御外蕃。兵士终年劬劳于外,他们的悲伤,看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诸诗均可见。他们离家之后,他们的妻子所度的岁月,自然更是难受。她们魂梦中系恋着的,或是在“玉门关”,或是在“辽阳”,或是在“渔阳”,反正都是在这延亘数千里的长城一带。从种族和国家看来,长城固然是一个重镇,但闺中少妇的怨毒所归,她们看着便与妖孽无殊。谁人是逞了自己的野心而造长城的?大家知道是秦始皇。谁人是为了丈夫惨死的悲哀而哭倒城的?大家知道是杞梁之妻。这两件故事由联想而并合,就成为“杞梁妻哭倒秦始皇的长城”,于是杞梁遂非做了秦朝人而去造长城不可了!她们再想,杞梁妻何以要在长城下哭呢?长城何以为她倒掉呢?这一定是杞梁被秦始皇筑在长城之下,必须由她哭倒了城,白骨才能出土,于是遂有“筑人筑土一万里”,“再号杞梁骨出土”的话流传出来了!她们大家有一口哭倒长城的怨气,大家想借着杞梁之妻的故事来消自己的块垒,所以杞梁之妻就成为一个“丈夫远征不归的悲哀”的结晶体!
北宋一代,她的故事的样式如何,现在尚没有发现材料,无从知道。南宋初,《孟子疏》中曾经论到这事。《孟子疏》署着北宋孙奭的名字,但经朱熹的证明,这是一个邵武士人所作而假托于孙奭的,这人正和朱熹同时。他的书非常浅陋,有许多通常的典故也都未能解出,却敢把流行的传说写在里面,冒称出于《史记》。他说:
或云,齐庄公袭莒,逐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杞梁之妻的大名到这时方才出现了,她是名孟姜!这是以前的许多书上完全没有提起过的。自此以后,这二字就为知识分子所承认,大家不称她为“杞梁之妻”而称她为“孟姜”了。
孟姜二字是怎么来的,这也是值得去研究的。周代时妇人的名字,大家都把姓放在底下,把排行或谥号放在上面。“孟姜”二字,“孟”是排行,“姜”是齐女的姓;译作现在的白话,便是“姜大姑娘”。这确是周代人当时惯用的名字,为什么到了南宋才从民众的传说中发见出来?
在《诗经》的《鄘风•桑中》篇,有以下的一章: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卷五)里解释道:
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
这话也许可信。依他的解释,当时齐国必有一女子,名唤孟姜,生得十分美貌。因为她的美的名望大了,所以私名变成了通名,凡是美女都被称为“孟姜”。孟姜本为齐女之名,但《鄘风》也有,《郑风》也有,可见此名在春秋时已传播得很远。孟姜二字在秦汉以后民众社会的歌谣与故事中继续行用,亦事之常。杞梁是齐人,他的妻又是一个有名的女子(有名的女子必有被想象为美女的可能性),后人用了“孟姜”一名来称杞梁之妻,也很是近情。这个名字,周以后潜匿在民众社会中若干年;直到宋代,才被知识分子承认而重见于经典。孟姜成了杞梁之妻的姓名,于是通名又回复到私名了。
(选编自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汉后期流行的传说中,杞梁之妻在齐国城下哭了十天,哭塌了城墙。
B. 唐末诗僧贯休《杞梁妻》,将“春秋时的杞梁”改成“秦时的范希郎”。
C. 南宋初 《孟子疏》中,杞梁之妻的故事首次出现了“孟姜”的名字。
D. 杞梁之妻传说的流变,与百姓、文人的传播有关,与时代特点也有关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孟姜女即杞梁之妻的考定“没有疑义”,对北宋时杞梁之妻的传说则“无从知道”,体现严谨循证的学术态度。
B. 作者在论证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通常会先以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再分析得出结论,目的是教给读者规范的思考路径。
C. 文章在分析唐代杞梁之妻传说的变化时,揣摩“闺中少妇”的想法,意在说明学术文章应该借助生活经验和文学想象。
D. 文章在评价姚际恒《诗经通论》的解释时,使用了“也许可信”的说法,体现了作者写作语言的分寸感和谦虚的心态。
3. 根据阅读Ⅰ和阅读Ⅲ的内容,在原文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杞梁之妻的故事中心,在战国以前是①_____,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在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而变为②_____了。到了唐代之后,在征战和徭役不息的时势之中,所有的故事,经着那时人的感情的渲染和涂饰,都容易倾向到“边思闺怨”这一方面。比如还有一个卢莫愁,在六朝人诗中是一个欢乐且富贵的女子,但在唐代沈佺期的《古意》中就成了“谁为含愁独不见”。“莫愁”尚可变成“多愁”,何况久已负了悲哭盛名的杞梁之妻呢!所以从此以后,杞梁妻的故事的中心就一变而为③_____了。
4. “孟姜”成为“杞梁之妻”的名字,经过了哪些阶段?请简要说明。
5. 作为一篇学术论著,本文引用了大量古诗文,这些古诗文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导语】本文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梳理孟姜女传说从春秋到南宋的流变脉络。作者巧引《左传》《列
女传》及贯休、陈琳等人诗文,既佐证故事情节的演变,又揭示时代背景与民众情感对传说的塑造。文章
以小见大,不仅还原传说的生命力,更展现了民俗文化与时代的深度关联,是考据类文章的典范。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将‘春秋时的杞梁’改成‘秦时的范希郎’”错误。由原文“再号杞梁骨出土”可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鹃
文本一:
去年,一九四七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不算是个新区,但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甚至半夜里抬了铡刀进村,找我们的村干部。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协助政府,在那里搞土改试点工作,要发动群众,要进行土改,同时要组织农民自己的看家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