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080字。
2026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23道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彭凯平:您认为年轻人该怎样学习国学呢?
傅佩荣:我觉得年轻人一定要先学习儒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儒家对于年轻人的人生方向、自我修炼、为人处世都有很好的指引。学《论语》有个好处就是孔子有很多学生,他因材施教,年轻人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比如我像子路,我像子贡,那么我就可以从他们那里直接向孔子请教。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另外对年轻人我喜欢强调“三自主义”。第一个,自力更生。人的基本尊严是靠自己活下来。无论如何要坚定自己的脚步。第二个,自强不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都要想今天该怎么过。什么都是空的,把今天过好生命就充实了。第三个, A 。你要让自己从你做的每一件事中获得快乐。
彭凯平:这也是我们积极心理学经常讲的。很多人误以为积极心理学就是让人要快乐,其实这个“积极”不仅是形容词,也是动词,人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奋斗到达真正的幸福。
彭凯平:在中国没有心理学之前, B ?
傅佩荣:多少年以来,中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靠诵读经典来慢慢化解心理问题的。《论语》《孟子》对我们现代人可能很遥远,但是自宋朝以后,他们的人生环境就是和这些经典相伴的,遇到任何问题都会在圣贤的言论中寻找答案。如身处窘迫时,想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会感觉孟子在支持他,古时很多文人就是靠这种圣贤的信念支撑下去的。有些人受不了了,就会转而接受道学,跟世界保持距离,摆脱外物的干扰,所以魏晋之后道家是显学。
彭凯平:我们说儒释道,包括佛学都是关于“修心”的学问,您认同吗?您能概括一下它们对“心”的核心理论吗?
傅佩荣:佛学比较简单,因为它是宗教。所有宗教对于人心理的问题都有答案——你这一生所遭遇的、所困扰的,前世有原因,后世有报应。宗教对人心理的影响很直接,想通这个你的人生就没什么执念烦恼了,我现在受难是因为前世造了业,这一世受难,下一世就会有福报。所以一般信仰宗教的,很少会有抑郁倾向和自杀风险。
儒家的话比较积极。它讲你与其去烦恼,不如积极奋斗;往内走不如往外走,我要和人群交往,发展积极的关系。这个对心理的帮助就很大,因为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心理问题往往来自和人的互动,所以在儒家思想里面,他强调了“礼”这个字————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对自己有了一些约束才能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
至于道家就是对心理学来说最好的一个帮助了。你只要看看《庄子》里面的故事,你马上觉得你活在世界上有什么好抱怨的,人活着就应该很开心的。
彭凯平:您提到“自我约束”,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佛之间是否有共通点呢?
傅佩荣:是的,所有的学派只要谈到人生的问题一定都是从自我约束开始。因为人生的很多问题就是从人与人互动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状况而来的。
损人利己,这四个字可以概括所有人际交往的困难,你只要损人利己,困难就来了。因为别人也跟你一样的想法,到最后出现各种矛盾冲突。所以所有的宗教像天主教、基督教也有十戒。儒家跟佛学在修养方面可以相通。微信搜,《高三答案么众号》-获取全科
道家的修养就比较复杂了,它的修养其实不放在戒上面, C 。比如学《老子》就要把认知从三个层次来看待:第一,我能认知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但如果我都追求好的,别人也要,那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了。提升到第二个,如何避难的认知,避开灾难。“知其荣,守其辱”,我明明知道那样子很光彩,但是我知道后面会有后患,所以就甘愿守在比较差的地方,不会惹来灾祸,这是道家一种为人处事的态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佩荣认为《论语》的价值之一在于孔子践行了“因材施教”,这使得当代青年能通过将自己代入孔子弟子的角色,与古代圣贤建立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B.彭凯平指出“积极”一词兼具形容词与动词属性,强调人通过奋斗达到真正幸福,并阐明“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理念,与“三自主义”完全一致。
C.傅佩荣认为,古人依靠诵读经典在圣贤言论中找问题的答案,如窘迫时借儒家的言论获得信念支撑。在道家成为显学后,人们转而用道学解决相关问题。
D.王阳明的“心学”在哲学上是一种“主观唯心论”,这可以通过王阳明去世后,“天地鬼神依旧存在”和傅佩荣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修养观的欣赏来证明。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探讨各家学派时,傅佩荣使用了“譬如”“比如”等词引出下文内容,如《老子》的认知层次、王阳明观点的内容,使其阐述更为具体清晰。
B.傅佩荣对“宗教解决心理问题”机制的剖析——归因前世以消解当下执念,与儒家“往内走不如往外走”的倡导,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对比。
C.二人讨论儒释道“修心”作用时,彭凯平侧重关注它们心理学视角的共性,傅佩荣则区分各派特点,分别阐释了佛学、儒家、道家的具体作用。
D.彭凯平在讨论中引用了梁启超的观点,如他在心学中提出的“致良知”等相关观点,体现了彭凯平对国学大师权威论述的认可与推崇。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4.访问者彭凯平是如何引发对谈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傅佩荣认为儒、释、道三家对“心”的核心理论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孙宝平呀孙宝平,你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砌水泥都是一门传统手艺的话,那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