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5800字。
四川省雅安市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活动不仅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品格,还可以引导人们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学者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境界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它包括一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冯友兰举例说,二人同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地质构造;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的是某些历史遗迹。因此,虽是同一个事物,但对这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说,每个人有自己的世界。也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的境界。境界不同,宇宙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也就不同。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表现为内在的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怀抱”“胸怀”;表现为外在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胸襟”“气象”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好像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际上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别人能够感觉到的。
人生境界在生活、事业、审美三个层面都会得到体现。衣、食、住、行,都能反映一个人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和文化品位。当然,工作和事业,也会反映一个人的胸襟和气象。再到审美层面,从艺术爱好到穿着打扮,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追求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他的艺术作品,一定会体现他的人生境界。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受到推崇,不仅因其极高的艺术水准,更因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舍生取义的气节和风骨。
中华美学从来认为,艺术作品品格和艺术家品格是统一的,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强调,不仅要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就是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有情趣的人生,追求人生的崇高价值。
(摘编自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材料二: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从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品格之美。
屈原是诗国中的“烈士”。他不懈地寻求人生的意义,最后以自沉的激烈方式结束了生命,但却在精神上得到了永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高尚伟岸的人格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永久的典范。
陶渊明是诗国中最著名的隐士。他以退隐躬耕的人生选择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典型,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平凡人生的意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向世人证明了朴素乃至贫寒的平凡生活也可以具有浓郁的诗意。
……
(摘编自莫砺锋《简论中华文化的诗性之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审美活动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品格,引导人们形成高远的精神追求,提升人生境界。
B. 材料一颜真卿《祭侄文稿》受推崇的例子,说明艺术作品融入艺术家人生境界就会有更高价值。
C. 材料二认为中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品格之美,诵读经典有助于熏陶人格、提升境界。
D. 材料二“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与材料一“诗品、书品、画品出于人品”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反映了他对空灵淡远的禅境之美的追求。
B. 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反映了他对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的追求。
C. 范仲淹的诗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了他勇于担当的胸襟和抱负。
D.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繁华奢靡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他对昔日贵族生活的留恋。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从表面看,大家共有一个世界,实际上每个人的世界是不同的”的是( )
A.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孤高寂寥,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则赋予梅花昂扬不屈的革命者品格。
B. 老舍笔下《北平的秋》是亲切、眷恋与安适自由的,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笼罩着清、静、悲凉的气氛。
C. 俞平伯与朱自清一起夜游秦淮河写下 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内容、情感方面大不相同。
D.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即便在同一座山游玩,每个人眼里的风景也不相同。
4. 根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处补写一个段落,使文章保持连贯、完整。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诵读经典诗歌对提升人生境界的意义。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陵渡
端木蕻良
风陵渡“封渡”了。黄河成了绝对的哑子,连乌鸦也没有飞过。
对于战局马老汉无从知道消息,但他也不那么消极,还是把船好好地收起来。
马老汉的船是老得不钻洞也要沉了的。几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