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270字。
甘肃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农村非物质要素如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和具有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是乡愁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在文化上最大的不同,炊烟袅袅的生活至今仍为人们所怀念。而且,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散落在我国农村,是我国历史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的体现。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持续投入,以及相关大型平台的展示,农村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将农村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以及相关文化服务,如相关文创产品以及旅游业,不仅使农民们的收入得到提高,还将当地农村的名气传播开来,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范例。
由于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且粗放式发展模式明显,大多数文化产品只流于形式,逐渐趋同。再者,政府虽然对农村文化产业投入一定的资金扶持,但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资金的问题,也是文化发掘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参与者需要什么,相关单位能给予什么帮助,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尽量杜绝大水漫灌现象,使相关单位的资源能用在正确的方向上。即便当前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既有机遇又有困难,但我们仍是要让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既保护又发展,积极打造乡愁文化发展的名牌。
对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在文化事业发展部分,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要进行修葺保护,使这部分建筑不因历史岁月的逝去而褪色,永远成为乡村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对传统建筑不进行大变动的前提下,改造部分空间,收集民间相关素材,建成具有特色的乡村建筑纪念馆或博物馆,加强人们对于所在乡村的认识,提高人们在乡村记忆保护中的参与度,进而增强对于所在乡村的认同感。
对于乡村记忆的物质要素的保护,当然不仅是传统历史建筑,对于具有农村共同记忆的场所也要进行保护。如大槐树寻祖,正是通过以前在大槐树下生活构成了共同回忆,直至今日,每年都会有许多人从海内外返乡祭祖,这就是共同生活场所带来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因此,对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一定要采取保护性开发方式,这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与乡村记忆中的物质要素基本相同,在文化事业中,乡村记忆的非物质要素也是以保护为主,主要起联结情感的作用,并且可以为非物质要素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铺垫。但这方面也存在与物质要素有所不同的地方。
非物质要素是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而产生,并且是经历历史的沉淀与选择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落后的思想混杂其中,残留至今,因此,在留住乡愁过程中,必须对落后的思想文化进行剔除,以充分发挥非物质要素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联结情感的作用。
(摘编自孙波《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在泥河沟村的36亩枣园里,生长着1100余株古枣树,树龄最长者有1300多年。它们目睹了窑洞院落里的人来人往,听惯了古戏楼里传出的悲欢离合。遗憾的是,如此古老的村庄没有文字记载,漫长岁月里的往事都潜藏在一辈又一辈村民的记忆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驻村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与村民共同完成了三卷本村落文化丛书的编撰工作:《乡村记忆——陕西佳县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炊烟袅袅”的真实场景在城市生长的人脑海中是很难呈现的,而在曾经久居农村的人心中却有着很深的印象。
B. 相对于物质要素 乡村记忆保护,非物质的乡村记忆保护要容易得多,因为后者有人参与即可,无须耗费资金。
C. 泥河沟村三卷本村落文化丛书可给人们如下启发:村庄应组织人员编撰村史,留下村庄的集体记忆。
D. 泥河沟村枣园里的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高,该村以此为物质依托,在“红枣”产业上找出路,谋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留存下许多有价值的物质形态以及非物质形态的乡村记忆。
B. 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持认真态度,尽量杜绝大水漫灌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
C. 在对待有着历史沉淀的非物质要素的乡村记忆上,要持扬弃态度,留下有价值的乡愁。
D. 在专家组调研期间,泥河沟村修建了新戏台定期演出,敲锣鼓、扭秧歌,这都是留住乡愁的直接体现。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关于“大槐树寻祖”表述重点的一项是( )
A. 大槐树景区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B. 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群体展现出“忠厚直爽、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坚韧奉献”的精神品格。
C. 当前的文旅融合,为把几百年来传承的大槐树故事转化为“大槐树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D. 600余年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被看作“家”“祖”“根”,成为众多华夏儿女心目中的家乡。
4. 若将地名晒枣崖、小嘴峁编入《佳县泥河沟村风物志》,需要进村采访相关知情人士。请你 访谈提纲中设计4个问题。
5. 怎样做才能更好地留住乡村记忆和乡愁?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补画高手
凌鼎年
美籍华裔大收藏家达一贯准备向家乡的博物馆捐赠一百件书画,但他提出要看一下唐代孙位的《竹林七贤图》。
达一贯提出这样的要求,实在不算过分,不满足他也说不过去,但柏年松馆长知道这是一幅残画,竹林七贤自然应该有七位人物,可画面上只有四位人物,还缺三位,如果让达一贯看这幅残画,有损博物馆的颜面,除非把它修补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