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06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 ),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是白居易的思念;“洛阳城里见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是张籍的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浩如烟海。戴望舒笔下的乡愁是“几架书、两张床、一瓶花的旧居”;冰心笔下的乡愁是“十五之夜,满月的银光”;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
________。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 ),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域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萍水相逢废寝忘食记忆犹新
B. 不期而遇废寝忘食历历在目
C. 萍水相逢宵衣旰食历历在目
D. 不期而遇宵衣旰食记忆犹新
2. 填入文中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B.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萍水相逢: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此处的语境是指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意外碰见,所以应该用成语“不期而遇”。
第二空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这里形容的对象是“人们”,所以应该用成语“废寝忘食”。
第三空处,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此处的语境是指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所以应该用成语“历历在目”。
故选B。
3. 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木讷(nà)慰籍(jiè)云蒸霞蔚(wèi)
B. 锈蚀(shí)炽热(zhì)峥嵘岁月(zhēng)
C. 尴尬(gà)罅隙(xià)酣唱淋漓(lín)
D. 羁鸟(jī)憎恨(zēng)忸怩不安(ní)
4.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唯有杜康杜康,这里指酒,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B. 暧暧远人村 暧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C. 迷花倚石忽已暝暝,明亮。这里指天色很快亮了起来。
D. 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是诗歌的一种别体,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产生于宋代,最早称为“曲子”或“曲子词”,经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B. 《归园田居》(其一)的作者陶渊明世称“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C. 古典诗歌大体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唐以前的诗一般称为古体诗,如乐府诗。近体诗一般指的是格律诗,唐以后也有诗人用古体写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D.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主张“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语言美,倡导新格律体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