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6 11:03: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2061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I)作为革命性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新闻生产与传播模式。AI主播、数字记者、文生视频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对于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来说,究竟该拥抱还是抗拒这样的变革呢?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必然带来某些消极影响。譬如,AI摄影记者用照相机记录的新闻现场既快捷又逼真,但也容易造成内容的同质化现象。譬如AI主播,虽能不知疲倦地解放深夜新闻节目主播,避免熬夜带来的身体损害,同时也能满足这个时间段收看新闻节目的观众需求,但在正常的时间段应用数字人播报新闻,除了产生一时的“剧场效应”外,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显然需要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反思。人工智能的拟人性,让智能程序越来越像人,在把人从烦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在消解着人的创造力,助长着人的惰性,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智能依赖”心理,甚至会导致媒体从业者在未来的新闻传播实践中成为“无用阶层”。
  因此,传媒业面对AI迭代,应理性审视其本质,思考为什么要应用AI技术以及与新闻传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权衡其对媒体发展的利弊。
  那么,面对AI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变革,媒体从业者的专业实践主体地位如何不受到挑战?传媒业在尝试AI主播之类的变革时,是否也应多点忧患意识,对AI技术的应用有所抗拒?媒体机构在积极拥抱AI技术、积极拓展智能化应用场景的同时,也应该保持清醒、谨慎的态度,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媒体从业者专业实践的自主性。当然,有所抗拒,不是拒绝接纳新技术,而是以不损害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尊严和职业荣誉为前提,确保不因为AI技术的广泛应用,削弱媒体从业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降低公众对新闻节目的兴趣。有所抗拒不同于消极的拒绝,而是合理应用AI技术,让所有的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应用理念,善于人机协作,满足公众更多、更高的信息消费需求。
  把技术应用到需要应用的地方,这是出于应用而应用,而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遵循的是媒体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对媒体介质、媒体从业者和媒体受众的尊重。相反,如果不全面认识AI技术的本质,不理性审视技术应用的目的,这样的技术应用看似在创新媒体的样式,无形中却是浪费有限的财力,造成职业者的闲置现象,这样的技术应用因违背媒体发展规律,导致媒体发展进入误区。
  (摘编自刘海明《AI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播变革》)
  材料二:
  2025年春节期间,《杭州新闻联播》节目创新使用AI数字人进行新闻播报,节目形态与日常真人播报几乎无异,精准适配英语等多语种内容,唇形同步算法更是让数字人的表现力逼近真实,引发广泛关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智能化内容审核是AI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初级应用场景,可节省人力资源,提升新闻编校的质量与效率。
  B.随着AI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媒体从业者可能会失去专业实践的主体地位,成为“无用阶层”。
  C.虽然AI主播播报精准,表现力逼真,但无法传递新闻的情感温度,很难让观众从播报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D.AI主播的广泛应用将直接导致传统新闻技能贬值,新闻人应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完全转向技术岗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AI技术在新闻传播中有利有弊,AI主播在深夜新闻节目中应用利大于弊,但在正常时段应用弊大于利。
  B.违背媒体发展规律的技术应用,往往是为了应用而应用,反映了运用者对AI技术本质和应用目的认识不足。
  C.AI主播接管重复性劳动,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真人主播则转向更具创造力的领域,人机协作,能更好助力新闻事业的发展。
  D.面对精准播报的AI主播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应该反思如何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而不是陷于职业的焦虑。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论述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设问开篇,全文围绕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展开论述,层层深入,论证逻辑缜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材料二中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时主播宁远因动情哽咽感动无数观众的事例,证明了新闻的温度在人心间。
  C.两则材料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针对AI技术给新闻传播带来的影响,先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最后重申观点。
  D.两则材料共同强调的观点是AI技术将完全取代传统新闻从业者的机械性工作,人机协作是新闻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AI技术在新闻传播中“双刃剑”效应的具体体现。(4分)
  5.新闻从业者在AI时代应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意义的礼物
  陈思呈
  ①那天是周日,我带着我的狗在那个街区闲逛。
  ②春天稍微露出端倪时,火地上就会流淌那样的气息。有一棵很大的水蒲桃,细蕊落了一地。
  ③有一些花,落在地上甚至比在枝头还美,水蒲桃花就属于这种。水蒲桃花落下时则全是细蕊,破碎得如痴如醉。铺满细蕊的地面显得很多情,而空中还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